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具体表现为患者的骨髓和造血功能异常,不能生成之正常数量或者正常功能的造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即无效造血。临床表现为:①贫血(易疲劳、面色苍白、乏力、心慌、体力活动后加重等);②感染(白细胞核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如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等);③出血(血小板减少所致,如皮肤瘀点、瘀斑、紫癜、注射部位瘀斑、血尿、黑便、甚至颅内出血等)。武汉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张敏
国际上根据MDS患者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血细胞减少情况进行IPSS评分,将MDS分为四型:低危型,中危1型,中危2型和高危型(表1)。危险度越高,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俗称的“转白”)的几率越大,并且生存期越短(图1)。对于不同危度的患者,治疗目标和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图2)。
对于低危和中危1类型的患者,主要以减轻输血依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般采用输血、造血刺激因子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去甲基化治疗(地西他滨)等方式。其中输血及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疗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现状,并且容易产生输血依赖及无效。去甲基化的治疗能促进干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从而纠正MDS骨髓的无效造血,临床血象改善可达60%以上。
对于中危2和高危的MDS患者,由于“转白”的几率较大,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延缓患者“转白”的时间,提高生存率。目前治疗手段如下: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②去甲基化治疗(达珂);③常规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多适用于年龄小于55岁、有HLA相合供者的患者,而MDS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失去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此外,年龄偏大的MDS患者机体一般状态较差、骨髓存在病态造血,不仅对常规化疗的耐受力较差而且化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去甲基化的治疗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外的较好选择。
美国著名的安德森血液肿瘤研究中心临床资料,地西他滨的总有效率可高达81%,完全缓解率可以达到39%。相对于化疗,同样来自安德森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地西他滨相比强化疗治疗具有生存期更长(22个月VS12个月),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三个月死亡率7%VS23%)的优点。
附:
表一: WHO 2008年 MDS分型
疾病类型
外周血
骨髓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
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
单系细胞减少或两系细胞减少1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2
单系别发育异常:一个髓系细胞中发育异常的细胞≥10%
原始细胞<5%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
铁粒幼红细胞(RARS)
贫血
无原始细胞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仅有红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
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血细胞减少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2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l×l09/L
髓系中≥2个系别中发育异常的细
胞≥l 0%(中性粒细胞和/或红系
祖细胞和/或巨核细胞)
骨髓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
过多-I(RAEB-I)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l×l09/L
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9%
无Auer小体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
过多-II(RAEB-II)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19%
有或无Auer小体3
单核细胞< l×l09/L
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10%~19%
有或无Auer小体3
MDS不能分类(MDS-U)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1%2
1系或1系以上髓系中发育异常的细胞小于10%但有可作为MDS诊断的推定证据的细胞异常学异常
原始细胞<5%
MDS伴有单纯del(5q)
贫血
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
有核分叶减少
原始细胞<5%
单纯del(5q)
无Auer小体
图1 MDS按照IPSS危度分型的生存及AML转化风险图
图2 MDS分层治疗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