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以往称为内在性内异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异症称为外在性内异症以示区别。发病原因不清楚。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子宫腺肌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经产妇。主要表现是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40%-50%),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25%)。痛经常在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就开始,至月经结束。此外,部分患者可有不明原因的月经中期阴道流血,性欲减退等症状。约35%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 ,经期时压痛尤为显著。15%-40%患者合并内异症,故子宫活动度较差。约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术前诊断困难。
子宫腺肌病可以做哪些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达80%,特异性可达74%,较腹部探头准确性高。MRI可在术前客观的了解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对决定处理方法有较大帮助。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这在监测疗效上有一定价值。
子宫腺肌病如何治疗?
应视患者年龄,生于要求和症状而定。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有效药物。对年轻,有生育要求和近绝经患者可试用GnRHa治疗。GnRHa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子宫缩小,但停药后症状复现,子宫重又增大。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作用于天然的GnRH相似,但对GnRH受体亲和力强,效价约是GnRHa的100倍。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导致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减少,造成体内低雌激素状态,出现暂时性绝经,起到药物暂时去势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故此疗法又称为“药物性垂体切除”或“药物性卵巢切除”。目前我国常用的药物有抑那痛,诺雷德和达菲林。一般用药后3-6周出现闭经。主要副作用为血管运动综合征和骨质疏松,前者主要表现为潮热、阴道干涩、性欲降低、乳房胀痛、失眠、抑郁、易激惹和疲倦等绝经组症状。停药后大部分症状可以在短期内消失,并恢复排卵,但骨质丢失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可以试用曼月乐避孕环: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曼月乐环)可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5年后需更换。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等症状。患者子宫太大时避孕环易脱落。
手术治疗:
症状严重、年龄偏大、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全子宫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卵巢有无病变和患者年龄。
与子宫肌瘤相比,ADS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子宫肌层的分界不明显,在临床中很难完全切除。传统的治疗即全子宫切除会给年轻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生育功能,盆底解剖,性反射,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
年轻的ADS患者主要采用针对子宫增大,月经过多,痛经,不孕等对症治疗。
曼月乐和GnRHa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曼月乐的使用要严格掌握指证,子宫大于10周妊娠子宫体积,月经量过多合并贫血,不规则出血,痛经明显的患者均不适用没有力气。
手术包括“完全”腺肌病灶切除术和“部分”腺肌病灶切除术,前者应用于病灶局限,界限较清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后者应用于病灶弥漫性腺肌病,主要减轻病灶负荷,为术后用药提供良好基础。手术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妊娠率,其效果受患者年龄影响,39岁以下的患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患者。腺肌病灶切除术存在一定的弊端:切除造成正常肌层缺失,妊娠期间子宫肌层容量减少,易流产早产,肌层切口张力增加,对和困难从而导致子宫变形,切口部位子宫肌壁薄弱易导致妊娠子宫破裂,术后盆腔粘连,影响受孕。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是否手术治疗。
除了传统的病灶切除术,目前临床应用的还有子宫内膜切除术。但是该手术方式复发率高,术后很多患者需要药物干预,手术效果差的原因可能为子宫过大,因此,大于孕8周子宫不适用于这种治疗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