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态睡眠患者会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令人不愉快的或者非本人意愿的行为,或者会经历一些只在睡眠过程中才会体验到的情况。一开始,人们只是把这些异态睡眠的种种表现理解为单独的一个个现象或症状,因此经常会将异态睡眠患者误诊为精神病患者。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异态睡眠不是一种症状,而是涵盖了很多种各不相同的睡眠紊乱情况的疾病,这些疾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够得到彻底诊治的。最常见的异态睡眠疾病是一种睡眠状态分离型疾病,即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可以同时混杂觉醒状态和NREM睡眠状态,此时患者表现为唤醒障碍,例如梦游症或夜惊症;还可以同时混杂觉醒状态和REM睡眠状态,即REM睡眠行为紊乱。异态睡眠症会导致“惊人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都是大脑在各个睡眠状态之间“重组”时发生的,因此这些临床表现也都主要发生在各个睡眠状态互相转换的时候。
考虑到人体神经网络的庞杂性,考虑到存在数量众多的神经递质以及其它与睡眠状态相关的各种物质,考虑到在觉醒-睡眠周期中各种睡眠状态之间会经常进行转换,我们很难相信,人体居然能在睡眠状态调控过程中极少出错。除了睡眠状态分离(即两种状态互相重叠甚至同时出现)所表现出的症状之外,可能还存在其它的潜在生理学现象,这些现象一起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种种复杂的行为。这些生理学现象包括在睡眠过程中运动中枢系统激活现象;睡眠惯性现象,即患者从睡眠状态被唤醒转换至觉醒状态时会有一段不清醒的时间,此时患者缺乏定向能力;还有睡眠状态不稳现象,即患者在睡眠与觉醒状态之间不停转换的现象。
异态睡眠通常都是由于睡眠状态混杂所致,这也说明觉醒状态和睡眠状态并不是相互完全分割的两种状态,同时证明睡眠并不是一种全脑现象。
1、NREM睡眠期异态睡眠
对于NREM睡眠期异态睡眠患者来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他们的唤醒机制紊乱,往往会在NREM睡眠期(即第III期和第IV期睡眠)醒来,因此也就经常在睡眠过程的头1/3时间段醒来,但绝少在打盹时容易醒来。NREM睡眠期异态睡眠多见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情况会逐渐减少。
唤醒机制紊乱可以由发热性疾病、饮酒、缺乏睡眠、体力活动、情绪问题或者药物等多种因素导致。不过上述这些因素只能是起到诱因的作用,它们可以诱使易感人群发病,而不是直接的致病原因。如果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之后仍然有NREM异态睡眠的症状,经常就会被误诊为精神疾病。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是可以区分出到底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的。
唤醒机制障碍包括觉醒混淆、梦游、夜惊等等。还有一些患者会在睡着后进食或者睡着后进行性行为。
1.1 觉醒混淆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出现觉醒混淆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床上活动,有时还会表现出无法控制的大哭大闹。睡眠性酩酊状态也是一种觉醒混淆。觉醒混淆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大约为4%。
1.2 梦游症
梦游症多见于儿童,发病率为1%~17%,集中见于11岁~12岁年龄段,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为4%,远高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发生率。梦游过程既可以平静,也可以激动,表现的复杂程度与持续时间也都不尽相同。
1.3 夜惊症
夜惊症是最为戏剧性的一种唤醒障碍。通常一开始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患者表现出极度恐慌,随后会不断地重复某种动作,比如敲打墙壁、在卧室里四处奔跑或者跑出卧室,患者可能会因此受到身体伤害。夜惊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患者无法被安抚,任何安抚的企图都不会奏效,而且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通常情况下患者事后完全记不起自己干过什么,不过也有部分患者会记起部分情况。夜惊症患者这种内在的自我唤醒状态和外在的无法唤醒状态形成了一种矛盾。和梦游症一样,夜惊症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也远高于我们一般所预期的,达到了3%。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夜惊症的行为都不太暴力,但是还是会有暴力行为出现的可能(图3)。这会给自身、他人乃至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对夜惊症可以采用再抚慰疗法(reassurance)、行为疗法或药物疗法。
2、REM睡眠期异态睡眠
被研究得最充分,也是最常见的一种REM睡眠期异态睡眠是REM期睡眠行为紊乱症(RBD),也叫做发梦期睡眠行为紊乱症。患有RBD的患者不会表现出躯体肌张力下降这一REM睡眠期的特征,因此患者在做梦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暴力性的动作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图4)。图5展现的是患有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里出现了躯体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