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特殊人群,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生理阶段,体内雌性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阶段性波动,影响着口腔内牙龈牙髓等组织,因此其口腔健康更具独特性,更需要特别的口腔保健。
女性在不同时期,需要了解不同的保健方法,来保护口腔健康。在儿童时期,女孩一般比男孩出牙早,加之喜欢吃零食,故乳牙的龋齿发病率女孩略高于男孩。乳牙患了龋病如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向深部发展,形成牙髓炎,继而出现根间周围化脓性炎症,由于恒牙胚正好位于乳牙根类的下方,恒牙胚如受到感染,发育必然受到影响,或导致恒牙形态异常,或使恒牙发育停止。因此,乳牙龋坏不早治,牙痛会妨碍儿童进食,颌骨因失去正常的生理刺激而发育不足,从而造成以后恒牙的排列不齐;同时影响孩子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生长发育。在这一时期,应注意教育孩子平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3岁乳牙列形成后即应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注重睡前刷牙及刷牙的正确方法;平衡膳食,多吃粗粮及蔬菜水果,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可助口腔自洁,增强牙齿的坚固性;一旦发现窝沟处发黑,应及时带孩子去口腔科诊治充填;六龄牙萌出后应尽早行窝沟封闭。
到了青春期,女性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牙龈作为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对炎症的刺激反应性加强。这个阶段,青少年没有形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加上一些口腔局部因素,比如乳牙、恒牙替换,牙齿萌出,牙齿排列不齐、拥挤,以及戴各种正畸矫治器等,也会影响刷牙效果。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极易出现牙龈肿胀、充血、肥大、渗血等现象,稍微受到碰触或用力吸吮即出血,并伴有疼痛,这即是青春期牙龈炎。如果病变发展严重,可出现青少年牙周炎,牙周组织被病菌侵害、破坏的进展非常迅速,3-5年内即可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重者20岁左右就面临拔牙。据统计,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3-5倍。对青春期牙龈炎的最基本治疗方法,是去除牙菌斑及其它局部刺激因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养成饭后刷牙的习惯。只有及早干预,适当地进行护理和保健,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不致于进一步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替牙期和牙齿萌出的过程中,牙齿排列不齐、拥挤的患者不但要进行正畸矫治,在正畸时还要注意选择配戴有利于控制牙菌斑,对牙龈组织刺激小的矫治器,并用特殊设计的牙刷刷牙。而且每次吃过食物之后都要刷牙,以清除残留在牙面上、牙缝间以及正畸矫治器上的食物残渣。
在月经期前,有些女性会出现牙龈出血红肿等经期牙龈炎,一旦月经开始便好转,有些女性会有和月经周期有关的、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疱疹、唾液腺尤其是腮腺肿胀。女性在月经期的血液凝固性降低,不适合拔牙或做其他各种手术,否则可能发生大出血。另外,月经期间女性的痛觉神经比较敏感,全身抵抗力相对较差,所以月经期治疗牙病常感到疼痛,而且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女性最好不要在月经期治疗牙病。 妊娠期和哺乳期是女性身体剧变的另一个时期,妊娠会使女性体内雌性激素,主要是孕酮的水平大大增高,导致牙龈对炎症的刺激反应比平时更为激烈,许多原本患有牙龈炎的患者,通常在怀孕2-3个月内会出现牙龈增生、高度红肿、极易出血的现象,出现妊娠期牙龈炎,有的甚至会长出黄豆至拇指大小的妊娠牙龈瘤。在分娩后,随着体内孕酮水平的降低,炎症会有所消退,但局部菌斑不清除,就无法恢复健康的状态,进而引发牙龈萎缩。研究证实,重度牙周炎的女性生出低体重儿、早产儿的几率,较健康女性高5-7倍。因此,为了母婴的健康,准备怀孕的女性,都应该到医院做一次较为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护理,接受口腔健康预防措施的指导,有效控制牙菌斑。在怀孕初期,胎儿器官尚在分化,容易受到消炎药、麻醉药等影响,不宜接受治疗。怀孕第四至六个月较适合接受牙科治疗,以免在怀孕末期或生产后发生更多的龋齿与牙周病。像普通的洗牙、根管治疗、补牙和简单拔牙,在此期间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要尽量避免接受X光照射检查。怀孕最后三个月,子宫较敏感,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收缩,也不适合接受治疗。怀孕初期拔牙易引起流产,而怀孕后期拔牙易诱发早产。怀孕后应注意饮食营养,特别是钙、磷、维生素C和D的摄取,少吃甜食和酸性食物。
女性在45岁以后,随着绝经期来临,骨钙的丢失加速、激素水平急速下降,导致口腔牙龈免疫机能大幅下降,从而令牙周炎有了可乘之机,易出现牙龈萎缩,牙槽骨外露等现象。因此,女性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注意摄取足量的钙质,加强运动,以延缓骨钙的丢失速度;同时,还应及时补充口腔及牙龈的营养,保持口腔对各种牙龈、牙周炎症免疫机能的活力。可采取牙龈按摩的方法来防止牙龈萎缩,减轻牙龈萎缩的程度,促进牙龈的血液循环。如果牙齿磨损、遇冷、热刺激产生疼痛,应及时治疗,最好使用脱敏牙膏或防酸牙膏,并尽量避免咀嚼油炸和坚硬的食物。
在女性的一生中,有许多需要用心关护的特殊时期,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女性应定期检查,定期保健,更多关心自己的口腔健康。在各个特殊的生理阶段,更要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均衡,才能做到有效预防各种特殊生理期的口腔疾病,做到口腔健康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