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手术出院后,一般要求在术后3月、半年、1年时,来医院门诊复查。对于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人,拍片观察颈椎植骨融合的情况,如果手术中有内固定物,还可以观察内固定物是否稳定。如植骨融合可靠、内固定物稳定,医生会建议病人在术后1~3个月时去除颈围,否则应当适当延长颈围固定时间。对于颈椎后路手术的病人,拍片观察颈椎椎管扩大的情况,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如何,如果手术中有内固定物,还可以观察内固定物是否稳定。如果颈椎的稳定性好、内固定物稳定,医生会建议病人在术后2~8周去除颈围,否则也应当适当延长颈围固定时间。复查的时候,如果病人症状改善不理想,或者症状比手术前有所加重,这时医生会让病人再复查核磁共振,观察脊髓是否仍有残存的压迫,或者脊髓是否有变性或空洞形成,分析并找出原因。
手术后应防止颈部外伤,尤其防止在坐车急刹车时颈部前后剧烈晃动,导致损伤。所以,在出院乘车回家时,最好应平卧车上(可弯腿,下肢屈曲)。手术后一年之内也应当小心,避免颈部的突然受力以及颈部外伤,以防止手术后症状再次加重。
病人在颈椎手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颈椎手术后1周左右,在颈项部疼痛基本消失后,就应当开始在颈围保护下练习项背肌,防治项背肌废用性肌萎缩。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萎缩,关节僵硬。手术后在脊髓功能不断恢复的同时,应当积极锻炼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动。上肢的锻炼,包括肩臂腕的活动以及握拳练习,还有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穿针、系衣扣、拿筷子等,或者通过健身球的练习增强手的力量和灵活性。下肢的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抬腿、踢腿等动作的练习,病人也可在家属和陪护人员的陪同或搀扶下练习行走,以增强下肢力量,尽早恢复下肢功能。病人如果因瘫痪较重,自己活动困难者,家属或者陪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对病人四肢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帮助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锻炼,以防止四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硬。由于手术后长期佩带颈围,可以引起颈项部肌肉萎缩、无力等。因此一般从术后8周开始,在佩带颈围下,应当逐渐开始进行项背肌的锻炼。这样有利于改善颈项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颈部劳损等症状,同时可防止项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应当长期坚持锻炼。如果有条件的话,上述功能锻炼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另外,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要对颈项部肌肉进行剥离,以暴露颈椎椎板,完成手术操作。因此,手术后多数可能出现颈项部肌肉无力,部分病人还可能出现颈项部疼痛,酸软无力,容易疲劳等表现。因此,颈椎后路手术后应当更加积极地加强项背肌肌肉锻炼,尽早恢复项背肌肌肉的功能,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缓解因颈项部肌肉无力引起的颈项背部酸痛等症状,症状严重者需要口服消炎止痛药、局部外用药物或者加用理疗等治疗方式,经过综合治疗,大多数病人病情均可完全缓解。
颈椎手术后的病人,不仅在疾病的康复期,而且病人症状完全消除,病情痊愈后,也应当更加注意颈部的休息与保健,防止操劳过度,注意避免风寒、劳累、外伤,加强项背肌的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而且还有助于避免病人痊愈后症状的复发。
卧床不用戴颈围,取侧卧或仰卧,仰卧位时枕头的高度为本人的拳头高度,侧卧时枕头的高度应为一侧肩膀的宽度,要保持颈部轴线翻身。工作中应避免过于低头,尤其是“埋头”工作的人群应每隔2小时调整颈部姿势,并适当抬头活动颈部肌肉。术后远期,每周应进行全身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在复诊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加游泳、慢跑、羽毛球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