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新的分期系统和外科手术方式及新的辅助治疗方式的产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其有效性及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已经发生改变,两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淋巴结切除并未使得生存受益。放疗的作用已经发生改变,化疗无论是单纯化疗还是联合放化疗已经越来越多的用来治疗盆腔外及下腹部肿瘤病灶。新型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正在被研制。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敏感性及潜在基因突变研究可能带来治疗方式的改变。
子宫内膜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接近20万新发病例,为世界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各地区有差异,它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在北美和欧洲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肿瘤。
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早期局限在宫体时即被诊断,因其常伴有阴道流血。总体来说,子宫内膜癌预后良好,但是对于高期别、深侵犯、透明细胞癌等特殊病理类型的则预后欠佳。预后的主要因素在于年龄、种族、分期、分级、侵犯深度、肿瘤大小、受体情况和细胞类型。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绝经期后妇女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内源性雌激素升高,肥胖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他莫昔芬的使用也与之相关。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又称为林奇综合症的家族成员年轻时易发生子宫内膜癌,主要原因在于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的遗传突变。此篇综述主要集中于在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导致癌变的I型子宫内膜癌。
病理因素与分期
淋巴结是否播散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研究证明外科病理分期进行肿瘤分期,侵犯深度、淋巴管是否浸润、宫颈侵犯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与生存率密切相关。
外科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争议主要在于是否必要行淋巴结切除以及切除范围,何种患者需保留卵巢。由于许多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偏大,合并症较多,治疗必须量体裁衣。
虽然子宫内膜癌最常规的播散方式是通过淋巴播散,但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淋巴结切除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妇科肿瘤学家建议选择性行淋巴结切术,主要针对高风险患者(高期别及深侵犯的患者),另有学者建议常规行淋巴结切除。采用选择性淋巴结切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判断侵犯深度以及肿瘤分期时常较困难。但无疑淋巴结切除为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些研究证实了淋巴结切除潜在的治疗性作用以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淋巴切除范围存在争议。 Fotopoulou和他的同事说明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甚至以上淋巴结转移的高发生率。两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淋巴结切除并未使得生存受益。
子宫双附件切除是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式,过去的十年里,通过腹腔镜和机器人的手术方式显示了其可行性。
虽然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绝经后,但是仍然有20%患者发生在绝经前妇女,事实证明,对于子宫内膜癌,只要治疗得当选择得当是可以保留生育的。
低中度风险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低中度风险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治疗中的最具有争议的。局限在子宫内膜的G1和G2肿瘤预后较好,被认为是低风险。一个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其十年复发率仅为3%,鉴于其良好的预后,辅助治疗通常是不需要的。
对于中危组尚没有证据表明任何的辅助治疗使得生存受益,放疗曾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尽管如此,两项研究证明了无论是单纯化疗还是联合放化疗对于中危组的有效性。放疗可以降低盆腔局部复发的风险,但是不能提高I期和II期的生存率。
盆腔放疗不能提高生存率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复发位于阴道残端,尽管如此,解释此项结果仍需谨慎,因为研究所纳入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低危的。鉴于此局限性,研究者试图通过亚组分析来明确子宫内膜癌进行放疗是否受益,最终的研究证明了放疗可以提高IC期G3的生存率。
过去一直认为子宫内膜癌主要通过淋巴播散,但是临床医生经常发现局限在子宫体的肿瘤仍然有远处转移可能。一项研究发现高分化、深侵犯的均接受盆腔放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近三分之一的发生了远处转移,越来越多的试验正在进行为了研究化疗对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作用。
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化疗被认为是III和IV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式。一项研究比较了全腹部放疗和顺铂阿霉素联合化疗的疗效,证明了化疗的优势。五年生存率为53%比42%,鉴于此,化疗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为混杂人群,治疗必须个体化,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都可用来进行治疗。
放疗对于子宫内膜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是治疗的一种方式。盆腔巨块型复发病灶可以考虑手术或者进行放疗。
孕激素及他莫西芬是最常用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治疗方式,研究证明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效果接近,但是毒性反应不一样。AP化疗方案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紫杉醇类药物,一系列研究已证实紫杉醇加铂类药物化疗在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有效性。
血管再生及血管内皮增长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进展的关键因素,贝伐单抗的疗效有待试验结果证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