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真正应用于临床,开启了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的新时代。基于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优势和可靠的循证研究,美国放射学院(ACR)、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中华放射学会相继发布了专家共识,明确了“心脏CT”在冠心病筛查、诊断、疗效观察中的重要地位。
无需心率控制
在早期的64排CT,心脏成像对心率控制有要求,尽管在技术上做了很多的改进和优化,但心率大于80次/分检查就有可能失败。新一代的CT(如新双源CT)成像更快,几乎没有心率要求。特别是对高龄的急诊手术患者,绿色通道快速检查就可以了解冠心病发作的风险,意味着生命的保障。
更低辐射剂量,让患者真正受益
64排CT心脏成像接受辐射剂量要视采用扫描方式而不同,最早采用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法达到13-15mSv(被形象比喻成500张胸片),而用前瞻性门控则减少至2.5mSv左右,如果采用低千伏(100kV)则可以降至1.2mSv。一个有1000例手术经验的心脏介入医师用数字平板血管机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剂量为3.8-6.9mSv,如果是常规造影机则剂量增加10%。由于曝光野较CT大,X线散射更加明显,散射线能量低,更容易为人体吸收。在后64排CT时代,以新双源CT为例,采用FLASH扫描模式,最低剂量可降至0.9mSv(正常成人地球生活本底剂量3.0mSv),使患者真正受益。
功能更强大,性价比更高
新一代CT(双源CT为代表)一次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堵塞情况,还可以判断斑块的构成,图像经过软件分析斑块成分,找出“危险斑块”,这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真正的“元凶”。此外还可以进行心肌的灌注分析和心功能分析,这些都是冠状动脉造影远不能比拟的。在我国,冠状动脉造影需要住院进行,费用是CT成像的4-5倍。随着耗材逐渐国产化,CT的性价比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稳定性高、避免创伤和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介入诊断和治疗方法,一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并发症(心律失常10%~13%,心绞痛5%~6%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0.3%~0.6%),极少数病例出现死亡。而CT是无创性检查,能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随着CT技术的发展,用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筛查、诊断,阳性患者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既节省了患者的花费、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住院时间,又提高了介入或搭桥术患者的阳性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