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可以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
正常思维具有:
1、目的性:指思维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并解决某一问题。
2、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前后衔接,相互联系。
3、逻辑性:指思维过程符合思维逻辑规律,有一定的道理。
4、实践性:指思维能够通过客观实践的检验。
妄想(delusion)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它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其特征包括:
1、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仍坚信不移。
2、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个人有利害关系,“别人都在议论我(本人), “有人跟踪和监视我(本人)”。
3、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并非集体信念。
4、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且通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妄想应注意与幻想区别。幻想是一种超现实的遐想,将不同的元素或是内容组合在一起的思考形式。部分人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以应付挫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幻想通常具有一定目的性,易于纠正。
临床常见妄想有:
1、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如认为周围人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别人的咳嗽是针对自己的,甚至认为电视上播出的和报纸上登载的内容也与自己有关。
2、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迫害,如投毒、跟踪、监视、诽谤等。患者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伤人等行为。
如果发现有上述的表现,一定要找专科大夫,给予确认,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治,以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