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感的应对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就象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永远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几乎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与胜利,但总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品尝到胜利和喜悦的美酒。更多的人在一生之中,要经历大大小小许多的挫败。小到一场牌局的输赢,大到一次总统竞选的失利。
“挫败感”,作为一个日渐被人们所熟识的心理学名词,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它。物质化、快节奏、空间感变小,距离感拉大,使得很多现代人不得不通过更多的“胜利行动”或者所谓的“成功”来激励自己。人类有“自由竞争”的天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战斗或者逃避”是人的本能意识。
既然有“战斗”,就不可避免的有成功有失败,成功者除去范进中举的那种状态,结局多半还是十分令人愉快的,而“失败者”可就不是这样了。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一旦人们预知到自己面临即将到来的可怕的失败,首先就会启动生理的应激机制,瞳孔开始缩小,心律开始变慢,肾上腺素暂停分泌,肌体血供紧张,头脑开始变得不那么清醒,四肢肌肉开始松弛,一切肌体运作都开始向着“收缩、退避”的方面做准备。之前积极竞争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会有可能再被当事者所采用到,“收缩、退避”是为了保存实力,应付眼前的难关,以利今后继续“战斗”。
在心理上,当“挫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时,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首先是巨大的恐惧、无助、慌乱、不知所措。有些人开始思考自己以前是否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挫败”,以期望从中找到应付现实情境的方法。
有些人想要尽力否认自己已经遭受到了如此严重的“挫败”,还有的人处于意识模糊状态甚至昏迷过去以逃避这种“挫败”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创痛。更多人表现极度焦虑、紧张、烦躁、和罪恶感。有些人还会出现愤怒甚至绝望。
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挫败感”带给人的往往都是非常难受的,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肌体的各项功能,出现失眠、抑郁、胃溃疡、免疫功能降低等,在严重的“挫败”面前,还有人可能大病一场甚至一病不起,久久不能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
那么,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应对无所不在的“挫败感”呢?
首先,寻求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身受“挫败”的人来说,安全感是弥足珍贵的。人们只有在确信自己深处安全境地的时候,才可以逐渐恢复平日的镇静和从容,对于自身境况才可以有一个比较冷静客观的评价。而冷静客观恰恰是稳定心绪的最佳状态。因此,对于一个遭受“挫败”的人来说,首先要找到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环境,找到能够提供自己安全感的人。
让自己在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被自己信赖的人悉心照料。不用说,家人、朋友此时都是很好的选择。实在是不愿意家人或朋友看到自己的狼狈样,也可以找到能够让自己觉得放松和安全的专业人员。要相信,有人分担的痛苦比独自一人承受的痛苦,要令人好过的多。
其次,能够对“挫败”本身予以足够的理解,以减轻生理上的警觉和提高对“挫败”的认识。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确的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竞争都可以成功,不是一定要自己永远走在一条成功的、前进的道路上。消除自己那种“应该怎样”的惯性思维。
不要总是觉得我这样的人“应该如何、应该怎样”,一旦受挫就万念俱灰。我们且不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颗积极准备应对挫折的心,怎能够见到更为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三,冷静下来以后,要能够积极的对现实的“挫败”进行评估。做出相关的决定,尽量阻止失败的扩大化,把握积极主动的机会,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更多更大的损失。
第四,找出此次失败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寻找积极应对的策略。设想将来能够有美好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并找到现实可以实现的补救策略,下定决心,向失败发起进攻。当事人还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产生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可能的策略,将策略加工为有时间、有步骤、有计划的具体行动方案,通过这种强有力的目标导向转变“挫败”带来的种种问题。
第五,考虑到人的惰性及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当事人在行动过程中仍然要积极获得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来自家人、朋友的鼓励,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帮助等。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当事人最终走出“挫败”阴霾,重现美好蓝天。
在应对了自己的“挫败”状况后,我们还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在同样的挫败面前,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如此痛苦的挫败感,而有些人却镇定自若轻松摆脱困境呢?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尽相同的目标和期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事实上,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心理落差越大,对于失败就越难以释怀,过分期望成功可能只会让失败变得更加苦涩。我们一定要明白,那种“不能原谅自己失败”的想法是最为要不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