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他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认为鱼、肉、禽、蛋、海鲜等大多数动物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属酸性;大多数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属碱性;而食用油、盐、糖、醋、酒、茶在体内代谢不产生酸碱性,故属中性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血液PH值是呈弱碱性的(PH值7.35~7.45),故主张人类宜多食碱性食物,有助于改善现代人的酸性体质。研究还表明多食碱性食物有益于健康,碱性偏高则可提高智商,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提高抗病能力。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如有胃溃疡时反酸的患者,是不宜多食代谢呈碱性而口感为酸性的植物类水果。
中医认为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食物的寒热温凉,也即中医阴阳属性,认为寒凉食物属阴性,温热食物属阳性。认为大多数动态的食物(如飞禽走兽等)属阳性,大多数静态的食物属阴性。而不寒不热的五谷杂粮(如谷、麦、栗、豆、薯等)属中性,特别适合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
但是中医又处处分阴阳,阳性食物还可细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及平和阳性食物;阴性食物也可再细分为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平和阴性食物。(详见下表)中医食疗还认为食物具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认为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碱入肾,进食各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可相应滋润补养相应的五脏。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偏盛偏衰则是亚健康和患病。亚健康和患病者可通过食物和药物的寒热阴阳属性来改变和纠正人体阴阳的失衡,从而达到健康和治疗的作用。
中医食疗主张根据人体的体质选择食物,即“辨体施食”。如阳虚阴盛怕冷的人,宜进阳性(温热性)食物,包括阳中之阳及阴中之阳的食物;阴虚阳亢怕热者则宜进食阴性(寒凉性)食物,包括阳中之阴及阴中之阴的食物。中性食物对于各类体质人群均适用,不会增加偏倚,因此是人类的基础食物。在健康饮食金字塔中为底座,所占比重最大最多。
西医评价食物的营养以蛋白质含量的多少为标准,更注重“数量”以及食物在体内代谢的酸碱性;而中医食疗则更重视食物的寒热阴阳属性,对人体阴阳的影响,是一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它更重视食物的“质量”,强调食物的阴阳属性,应与人的阴阳体质相结合,这更全面和科学。西医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各有优势及不足,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