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的预防包括病因学预防、对家长和照管者的健康教育,对该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预防工作主要是预防疾病复发,减少患儿功能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1、TD的预防
减少外界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
TD病因不明,目前研究认为,TD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减少母孕期和出生时不利因素,做到优生优育,减少出生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以预防疾病发生。感染和免疫学说认为,继发于链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过程是导致Tourette
综合征(TS)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应积极提高婴幼儿和儿童期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另外,应减少抽动症状发生的诱发因素,一些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可诱发抽动或使原有抽动症状加重,提示这些可能是TD发生的风险因素。但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积极治疗抽动症状
要认识到TD是可治疗的,经过治疗后的TD患儿可正常生活和学习。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TD常伴发情绪焦虑抑郁、强迫行为、对立违抗、冲动攻击行为等,父母面对患儿这些伴发问题应采用行为管理的办法来处理,并须积极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
不要一味认为患儿不听话,企图使用单纯教育或粗暴教育方式令其改掉伴发的“坏毛病”。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父母对抽动不恐惧、不过度担心、不手足无措,患儿也能从父母身上得到战胜疾病的信心。应使家长认识到目前对于T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即通过药物、行为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抽动症状进行控制和引导。而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对于TD的疗效肯定。部分家长担心药物会影响患儿“大脑发育”,药物副反应会影响学习,从而自行终止药物治疗,使疾病反复发作而影响预后。因此,须进行药物治疗相关信息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对药物治疗的偏见,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家长认识到部分TD如TS需要药物治疗,作为慢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及规范化治疗,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
改善家庭环境和促进心理应对能力
社会心理因素在T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遇到各种心理事件或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因素均可诱发抽动症状。而且各种类型TD在应激或焦虑情况下均可能加重,如家庭气氛压抑、刻板,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对儿童管教过于严厉和刻薄,采用打骂、体罚等管教方式;热衷于搞与儿童年龄和资质天赋不相称的高强度、高要求“智力开发”或能力训练等。学校对学生要求过严、学业负担重等亦会使患儿感到生活在紧张与恐惧环境中,情绪不得放松,没有获得所需温暖,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加强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改善TD患儿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生活家庭环境,降低TD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TD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对患儿高惩罚、过于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等教养方式均可能促进TD发生。对TD患儿家庭环境因素研究发现,TD患儿家庭反映良好家庭结构因素如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反映不良家庭结构因素如矛盾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共患ADHD和非共患ADHD的TD
家庭均存在家庭功能缺陷。对已明确诊断为TD的患儿,父母应接受其存在疾病这一事实,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正确认识疾病性质、积极配合医生,帮助患儿减轻症状。部分家长存在错误认识及作法,如常对患儿表现行为不理解,认为其故意与家长作对,对抽动症状及伴发多动冲动或强迫症状采取惩罚、责骂和威胁的处理方法。研究发现,73.9%的TD患儿父母曾采取责备惩罚方式干预患儿不自主抽动行为。因此,应加强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解决问题的方法。
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症状加重
心理压力或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往往导致诱发抽动症状出现或使原有症状加重。研究认为,患儿如果长时间学习任务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或长时间接触电视、沉湎于电脑游戏等低频辐射电器及观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均可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或症状加重。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劳逸结合,鼓励和引导其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注意力,同时应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
患儿因出现抽动症状而常被同学嘲笑,表现出在同学面前自卑、自信心不足,这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支持。应向学校老师讲解与抽动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认识到
TD是一种需其配合治疗的神经精神疾病,而不是一种故意捣乱的行为。同时,还应让老师了解,
TD症状在心理压力下会加重或复现,须适时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不良情绪、鼓励患儿建立学习的信心、帮助患儿逐渐改善症状。同时,还应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避免取笑或歧视患儿,为患儿身心均营造一种被接纳的环境。
提高患儿应对应激的能力
来自儿童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内向不稳定个性,常表现为孤僻、被动、要求完美却缺乏信心、过分敏感、情绪控制差等个性特征。若此类个性特征的患儿遇到社会不良心理因素超出神经系统耐受能力时,心理应激易出现
TD等。因此,应加强患儿个性塑造,父母、老师与患儿多沟通交流,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其应对应激的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症状加重或复发
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抽动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大多数患儿成年后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对家庭生活无影响。但也有一部分患儿症状迁延,或因
TD伴发其他心理障碍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因此,应鼓励患儿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应患病后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争取症状早日缓解或部分缓解。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因运动性抽动和或不自主发声症状均会影响患儿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成绩因此不佳;同时,症状表现遭受同学嘲笑、讥讽会使患儿产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继而影响其学习动力。有研究发现,
TD患儿智力基本正常或达到正常水平,其智力与年龄长幼、病程长短关系不大。因此,
TD患儿的学习问题是继发问题,而非因疾病导致智力水平低下影响学习能力所致。因此,应教育患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保持充分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不是选择放弃。
加强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TD患儿往往因为抽动症状而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因此,患儿在接受治疗同时,应自觉培养班级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融入班级、加强交往,多参与同学集体活动或游戏,在游戏与玩耍中提高自己社交能力、改善同学关系。
3、TD的预后
TD预后相对乐观,大部分 TD患儿到了成年期后可正常生活,也可胜任所从事的任何工作。来自于临床和人口学研究表明, 80%起病于 10岁前的
TD患儿在青春期症状会明显减少或减轻;至 18岁时, 50%的 TD患儿抽动可停止,延续至成年的 TD严重性可明显减轻;尽管可能残留轻微抽动症状,但
18岁后人群抽动强度和频度多数会降至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程度。当然,也有部分难治性病例,尤其是伴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的TD患儿,治疗仍存在不少困难,如约20%TD患儿抽动强度不会减弱,仍存在中等程度总体功能损害,甚至部分患儿成年期症状加重进而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学者总结
TD患儿成年期的 3种结局: 1/3患儿抽动症状缓解; 1/3患儿抽动症状减轻;
1/3患儿抽动症状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影响
TD预后的因素很多,且各家报道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因素。
共患病 TD患儿存在许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强迫障碍(
OCD)、情绪障碍和品行障碍等,均增加了TD病情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有报道称,共患病不同程度影响TS的预后。Swain等认为,存在共患病是影响患儿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影响预后。吴舒华等对
98例 TS随访研究后发现,TS预后与是否存在共患病、家族史和抽动严重程度相关, TS患儿中 40%~60%存在 ADHD共患病,
ADHD可能比TS造成更大社会功能损害,如表现有攻击性行为、品德问题或其他不良行为者易导致违法犯罪,预后较差。对于 TS合并
ADHD的患儿,如果存在学校和家长处理对策不当、受歧视、被斥责、被打骂或被停学处理等情况,可造成学校及家长与患儿间矛盾激化而发生情绪抵触、对立违抗等,预后更差。
60%的 TD患儿出现强迫症状,成年期
TD患儿生活质量较低多与共患强迫障碍有关。因此,应积极治疗共患病,及早采取正确教育引导、心理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症状和患儿预后。总之, TD共患
OCD和 ADHD症状,与 TD心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有关。
疾病严重程度、抽动形式、家族史 (1)疾病严重程度:能预测将来 TS抽动症状严重程度的因素包括目前疾病严重程度、 OCD和社会心理压力;
TD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2)抽动形式: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
TD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程度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
TD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3)家族史: TS预后与是否存在家族史等因素相关。
药物治疗 一般 TD经药物治疗,症状会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有研究认为,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药物对
TS的预后和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临床还发现,许多家长不能坚持让患儿服药、药物治疗突然中断、频繁更换药物治疗方案等,这些情况均使患儿未坚持系统治疗,病情易于复发或症状加重,往往预后不好。对于共患
ADHD的TD患儿,以往有观点认为哌醋甲酯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近来,Meta分析研究认为,常规剂量哌醋甲酯治疗TS共患ADHD
同样有效且不会加重抽动症状,同时可乐定可对ADHD和抽动症状提供最佳联合疗效。但在治疗过程尚需密切观察,谨慎选择。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病程长、起病年龄早、生活中经常面临生活事件、饮食习惯不良等因素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目前尚缺乏有力证据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