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滴眼剂越来越多,抗菌药物、抗青光眼药及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mgs,NSAIDs)等的广泛应用虽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但是某些滴眼剂的眼表毒性反应也越来越多见。由于医师没有全面地了解药品特性或错误诊治疾病,导致临床上药物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滥用药物,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发生药物引发的毒副作用,相关病例并不少见。因此,临床眼科医师不应只关注药物的疗效,而忽视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当医师首次使用某种药物或新药时,既要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又需熟知其毒副作用(包括所含防腐剂的毒副作用),从而避免药物毒性造成的眼表损伤。
那么,滴眼剂的眼表毒性有哪些表现呢?
一般来说,结膜和角膜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线,是各种滴眼剂应用时的必然途径,也是滴眼剂的毒性损害所在部位。滴眼剂的眼表毒性表现常是非特异性的,主要损害结膜和角膜。Wilson观察发现1024例眼科转诊患者中有134例(13.09%)为药物毒性反应,其中最常见的结膜反应是毒性乳头、滤泡及迟发性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结膜瘢痕。结膜乳头一般较细小,可同时出现在上、下睑结膜;结膜滤泡主要发生在下睑或下穹隆部结膜。在结膜乳头增生反应的基础上,可出现假类天疱疮和药物诱发的眼类天疱疮;前者表现为结膜炎性反应、持续性上皮缺损、结膜瘢痕形成,当停止使用毒性药物后,瘢痕即停止进展;后者在停止毒性药物使用后,结膜瘢痕继续发展。角膜的毒性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上皮病变,以鼻下方为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和毒性程度的加强,点状染色可呈弥漫性或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假树枝状角膜溃疡,其特征为树枝细小,可多个同时出现,无单纯疱疹性树枝状角膜溃疡的典型树枝末端膨大的特征,严重者出现角膜融解与穿孔。有研究报道使用NSAIDs后出现上述症状,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NSAIDs局部应用是导致角膜融解的直接原因,但在干眼、白内障及角膜屈光手术后和角膜上皮不完整的患者使用该类药物时,眼科医师必须慎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