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刚过,春天来临时季,寒温交替,古人称之为“气交变”。在正常情况下,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升,日益温暖,若突然“寒潮”来袭,中医谓之“暴寒”,它超越了人体正常的调控范围,打破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性的平衡)。这种特殊的恶劣气温(寒冷)便是淫邪,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寒病证,引发人的整体和局部病变、多属于寒病证。
一、寒邪致病的特征
寒为阴邪,主要伤害人体阳气,使之失去温煦、充养脏腑、经络、血脉、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功能。发生寒病证或诱发其他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升、怕冷、皮肤出现疙瘩、寒战、体表和四肢厥冷,口唇及肢端现青紫。
二、常见病证:
1、寒邪犯脑:寒邪直中颅内血脉,气滞血瘀,循环不畅,卒然梗阻。多见于中风,脑梗塞,表现为头痛、呕吐、四肢厥冷、瞳孔散大、神志不清,抢救不及时、不恰当、可猝然死亡。
2、 寒邪犯心:寒邪直中心脉(或原有心脏病患),使血脉瘀阻。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烦躁不安、手足厥冷、脉搏摸不着,严重者“朝发夕死”。
3、寒邪犯肺:外寒由皮毛、口鼻而入,损害肺、气管,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甚则造成痰湿阻塞肺、气管,发生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而死亡。老年儿童群体多见。早期表现有的仅为感冒样症候,而被疏忽,导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转。
4、 疫病:寒邪导致者多称“寒疫”。极具传染、流行性,危害极大。2003年最初在南方发现的“非典”,便是其典例。当年冬末春初,出极端寒冷天气,研究表明病原为冠状病毒,与“寒邪”关系甚密。
老年人形体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御寒力低下;儿童幼稚之躯、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故老年、儿童正气虚弱,免疫功能缺损,抗病力下降,而易遭“寒”邪侵袭,罹患上述各种寒病证。
三、预防老年人、儿童寒病证要点:
1、加强对寒邪致病危害性及防治意义的重视。树立防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
2、科学制订预防方案(措施)。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及特殊气象的发生和“寒者温之”的原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采取提高人体正气(抗病力)、防寒、避寒、保暖等措施。如饮食宜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热能量类食物,如:牛、羊、猪肉类,禽蛋类,辛温菜蔬,生姜、大蒜、葱、胡椒等。行方面宜控制户外活动,不宜远行,不宜聚众活动。居住环境既需要保暖,又要维持空气洁净新鲜。可适当采用艾叶、陈醋,熏蒸等法。对体表部位使用芳香辛温药物煎水,搽擦局部或足浴,可防治冻疮。
3、积极治疗原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及其他心脏病患,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务必坚持治疗,不可任意中断。
4、抓住寒病证的先兆,防患于未然。寒病证先兆表现为:怕冷、寒颤(战)、疼痛、无汗、体温不升。病症初始期出现的所谓“感冒”样症候时,当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势恶化和逆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