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是通过特殊手术器械,经微小切口完成。在理论上的优点:组织剥离少; 术后疼痛轻; 住院时间短; 出血少; 功能恢复早。主要表现在影像学,显微镜,内镜空心螺钉技术,管状牵拉装置,纤维光学照明和影像导航方面。在这些技术的辅助下,许多传统的脊柱手术能以微创方式展开,但不能替代所有的脊柱手术。
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手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病例至今仍是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脊柱十年磨一剑,总结出以下体会:要熟悉解剖毗邻关系.要有开放手术的经验作基础;严格掌握各类微创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陡峭的学习曲线过程;熟悉各类并发症的处理;与病人良好的沟通能力。
微创脊柱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神经和脊髓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及硬膜的损伤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肥胖病人及翻修手术,复杂的并发症;学习曲线陡峭,耗时长;手术时间延长;不可避免接受X射线照射。
以上均影响了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与开展。
我院脊柱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开展了:内镜技术;管道扩张减压技术;经皮固定技术;椎体成型技术。站在了全省的前沿。
脊柱十年磨一刀,
神经脊髓鞘上雕,
疏通神经解麻痛,
扩开椎管见三效。(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
典型病例介绍
一、内镜技术
九十年代初开展了后路椎间盘镜(MED)技术,镜下摘除腰椎间盘。2009年开展脊柱全内镜手术,经椎间孔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摘除腰椎间盘手术。手术适应症为:年龄在50岁以下;发病时间短(或初发),在3个月以内;腰椎间盘突出(未脱出及游离)。
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MED方法:镜下显露脊髓神经根清晰,摘除椎间盘彻底、安全、有效、住院时间短,病人乐于接受。
术前MRI
术中椎间盘镜下摘椎间盘髓核
手术伤口 术后第一天恢复良好
经椎间孔入路+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术前MRI 手术器械 术中穿刺 手术伤口 摘除的椎间盘髓核
术毕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正常
二、经皮内固定技术
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单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不合并椎管内占位和脊髓神经症状者,在X光监视下定位,在所需固定椎节上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术。
术中所见及透视
术后伤口
三、管道扩张系统
管道扩张系统+光学内镜系统(Quadrant技术),经多裂肌椎间孔入路,摘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和极外侧型椎间盘,同时进行上下椎节置钉与椎间融合(俗称TLIF技术)。
四、椎体成形术
单纯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老年椎体转移瘤、椎体骨折后后凸畸形均可采用PVP和PKP技术。PVP单纯采用骨水泥灌注伤椎,PKP采用球囊扩张再灌注骨水泥进行填补,均可增强伤(病)椎的高度和强度,即刻止痛。
颈3椎体血管瘤经颈前路PVP
术前MRI
术中穿刺定位
术后X线透视
骨质疏松性骨折PKP(Kumml病)
术前MRI片
术中术后透视
黄象望 刘宏哲撰写
编者按:骨科医学中心现有病床260张,开设脊柱、创伤骨病、关节外科以及小儿骨科四个亚专科。在骨科医学中心黄象望主任的领导下,亚专科沿着骨科医学中心制定的发展轨迹有了长足发展。脊柱发展微创外科,创伤骨科发展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治,骨病和血管肌皮瓣移植手术,关节外科发展运动医学,小儿骨科发展儿麻及脑瘫整形,3~5年骨科医学中心将发展7~8个独立的医疗护理单元。
目前脊柱外科团队讲团结,谋发展,工作开展有序,沿着医学中心发展规划的方向不断扩大。自搬迁至新大楼以来,住院床位超过100%,手术量明显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