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退变性腰椎侧凸(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LDS)是骨骼成熟以后继发于腰椎间盘及腰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出现的脊柱侧凸,以顽固性腰背痛和下肢神经根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退变性腰椎侧凸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疾病,就诊人数不断增加, 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退变性腰椎侧凸也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由于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高龄且常合并其他退行性腰椎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治疗上较单一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复杂,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对脊柱外科医生是新的挑战,并引起诸多学者高度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常主诉腰腿部疼痛,其发生率为60%到85%,表现为腰背部酸胀、疼痛,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不易缓解。腰痛多在负重直立位时出现,坐位或蹲下休息不能缓解,平卧位可明显缓解,有学者称为“姿势性腰背痛”。部分患者同时出现肢体麻木,肌力减退,部分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减退和行走无力。现有研究表明要确定疼痛的确切起源部位并不容易,侧凸可能只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退变性腰椎侧凸疼痛的原因可能包括椎间盘退变,躯干不平衡,腰椎不稳,关节突关节增生,椎管容积的变小,椎间孔狭窄, 凹侧神经根的受压及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以及由于脊柱侧弯椎旁肌牵拉劳损等所致。其发病机理,腰腿痛的因素及神经根受压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经根压迫,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腰椎关节突关节是各脊椎间除椎间盘以外重要的运动单位,其与脊柱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密切相关。关节突关节的形态与方位对脊柱运动方向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较多研究表明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有关,但是对其在退变性腰椎侧凸中的研究鲜有报道。
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机制中,是椎间盘退变引发的侧凸,还是由关节突关节退变所引发,是腰椎侧凸加重了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或两者皆为互相影响,对此目前仍无定论。
腰椎间孔是椎管侧方的窗口,神经根从硬膜囊发出,通过椎间孔离开椎管。神经根与椎间孔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关系十分密切,椎间孔狭窄可导致神经根的卡压,文献报道,在各种神经根卡压症中,由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卡压症约占10%。明确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神经根受压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还可确定手术的减压范围,避免术中减压不彻底和盲目扩大减压范围。
本次研究是在X-ray片上测量腰椎Cobb角,对腰椎进行MSCT薄层扫描,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及椎体旋转度数,同时将腰椎扫描数据导入医学重建软件,进行椎间孔3D重建,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测量L1~5椎间孔的横径和纵径,通过对以上测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变化特点及发病机理,以期进一步提高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诊治水平。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为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门诊、病室的患者,征得其知情同意,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入选标准:腰椎无先天性畸形、结核、肿瘤、骨折、重大骨代谢疾病和脊柱其他节段没有明显侧凸。其中男30例,女39例; 年龄50~78岁, 平均63.5±9.73岁; 病史3个月~16年,平均4.2年,为LDS组。同期收治的非脊柱疾患的患者68例,为对照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