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卒中,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困其严重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已成为中老年人疾病中第一位。对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是医学界历年研究的重点、热点。笔者对近lO年来中风病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做过详细谓查,现总结如下。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晏庆德认为在多种中风危险因素中,肾虚、血瘀、痰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项危险因素无不与这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而各种老年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无不与痰浊血瘀密切相关,这些病变都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肾虚衰老一老年病,中风危险因素,中风是一个从一困多果到多因一果的因果链。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一旦肾虚,必然影响各脏糖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为中风发病埋下伏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在衰老过程中机体发生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改变,各器官都发生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也渐低下,组织和器官中实质性细胞总数减少,而这种现象和中医肾虚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现代科学发现随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自由基增多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细胞膜脂质氧化,细胞功能下降,而致机体衰老。许多研究表明,自由基损伤既是肾虚的基础,又是痰浊、瘀血产生的共同缘由之一。洗自尹也从多年的研究中揭示了人体衰老的实质是肾虚,从而论证了中风病是以肾虚为基础形成的老年性疾病。
晏庆德认为,瘀血内阻是多种老年病的病理基础,又是健康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人体老年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等病理变化其血液循环皆呈现浓、粘、凝、聚的瘀血状态,这些都是血密证的病理基础。痰浊证与血密证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自由基及血液生化等方面的病理表现极为相似。痰浊可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血液流量减少。从而表现为血瘀证;血瘀又可导致病态血液流变学异常,即为津液代谢失常,津液凝聚为痰,故血瘀与痰浊是互为因果.互动互变。从而临床上高脂血症。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无不以痰滞血瘀为基本病理变化,这些病往往是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痰浊与瘀血既是中风的病理因素,又是中风发病最基础的危险因素。
郑伟研究显示的血液流变学结果支持中风病病理基础与瘀血有关之观点.邓常青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亢进为瞄梗塞的病理变化之一,也是脑梗塞血瘀证的微观病理基础之一。
2、中风病的辨证分型研究
中风病的证候分型各家看法不尽一致,但自《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教评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推广以来,辨证分型已逐步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对分型的研究僻重在客观指标与分型相关性方面,以及如何结合新的科技手段为分型服务这个角度上。郑伟从中医辨证分型角度探讨了中风各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他们研究显示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经络中又以风痰麻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及气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中脏腑中以痰湿蒙塞心神证及痰热内闭心窍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最为显著,这说明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证型有一定关系。黄海青等把CT和中医证型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出血性中风中经络发生率高于中脏腑(3:1),中脏腑CT表现重于中经络,与临床表现相吻合。中脏腑发病年龄、出血量高于中经络;特殊都位的出血(脑干)即使量耀少,亦表现为中脏腑。
张丹研究发现脑出血(ACH)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发生率(32.6%)显著高于脑梗塞(ACI)并发Su的发生率(6.5%,P<0.05),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扰清窍型和痰热内闭心窍型并发Su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王顺道等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症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始发态中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风病的证候表现及结合形式是多方面的,证候是动态变化的;初发病时,以风证为主,占86.16% ;发病1~2周时,以痰湿证、血瘀证为多;发病3~4周时,以血瘀证、气虚证为多;并发现不同病灶部位的中医证候学改变亦有差异。马卫琴研究发现中风病中经络组、中脏腑组抗氧化酶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脏腑组与中经络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中风病急性期血中抗氧化酶含量减少,中脏腑组尤为喁显。王进结台CT发现祖国医学之中风病与西医之脑梗塞、脑出血密切相关。中风病病症演变(<或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中风病从中络、中经、中腑到中脏,分级由轻度、中度刊重度,对应于脑横断面自上而下(脑干部由下而上),额、矢状面由外向内.以脑池、脑室为核心空间区域的“类同心圆”方式分布。
李京等结台口发现中经络组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生率相近,脑出血之出血量偏小,脑梗塞以腔隙性梗塞为多,中经络者预后较好;中脏腑组以脑出血为主,其出血量大,预后差;各分型中气虚血瘀证组的脑梗塞较重,预后欠佳;痰热内闭心窍证组的脑出血量偏小,伴有感染,预后差;脱证多为严重脑出血,预后极差。
3、中风病的治法治则研究
由于对中风病病机认识不同,因此,形成了治法方药的多样化。其中以醒神开窍法、活血化瘀法、通腑泻热法、祛痰通络法以及平肝潜阳法等最为常用。醒神开窍法主要用于中风病中脏腑之用证。活血化瘀法则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理论在治疗方法上的具体应用。以前,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以及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而一直把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视为禁区。近l0年研究从实验上、临床上证明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可行性。
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发现中风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变化,认为血瘀是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急性期可用活血化瘀法、通腑泻热法主要用于中风病腑实证,近年来,本法在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遍重视,现代研究认为;下法可以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毒性产物的同时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等。化瘀通络法在中风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风病痰邪多已化热或有化热之势,并多与风、火、痰、窍闭、腑实等相兼为病,因此,治痰的同时应兼顾实邪,方能提高疗效;平肝潜阳法主要用于中风病早期邪气盛者。近年来,还有人提出清热解毒法、利水通络法治疗中风病;更有人以补益法为主,在益气、滋阴、养血的同时,兼以熄风、化痰、活血治疗中风病,但主要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此外,针灸推拿方法在中风后期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方幼安等报道;头针疗法直接刺激患者的头皮运动区等穴位能影响大脑半球前回,改善主宰上下肢运动的中枢神经细胞缺血,恢复其生理功能。潘建军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可明显提高疗效。
4、中风病的经典用方研究
总结我国近年来古方今用治疗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药药理作用方面的探索,其中以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最为广泛。该方对中风病的治疗机制如下:
第一,促进蛋白合成而减轻损伤后神经元的变性坏死,促进其修复;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有利于损伤细胞的修复。从而对脑组织细胞有直接修复作用。
第二,通过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脑细胞内生物氧化功能及能量代谢。达到减轻脑水肿,维护脑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第三,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脑组织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功能,减免脑组织细胞生物膜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也有利于损伤脑组织细胞的修复,增强脑细胞耐缺氧性能。
第四,补阳还五汤具有抑制血小板黏跗,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粘度,能调节脑内局部血栓素、环前列腺素(TxA2、PGI2)平衡,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血小板活化,具有明显抗凝作用。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具有明显溶解血栓凝聚作用。
5、中风病的特色用药研究
提高中风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关键在于研制开发适应症广,疗效好,使用安全方便的中药新药。中风病的注射剂的研制是近5年来最杰出的成就。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川芎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通脉舒络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渡,以及中药有效成分研制成的制剂,如灯盏花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蝮蛇抗桂酶注射液等。在口服制剂中有脑血康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渡、安脑丸、中风回春片、血栓心脉宁等,无论是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均可选用。
药物剂型的创新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发展:同时,单味药对中风治疗机制的研究也是近年的重点。代表药有黄芪、丹参、三七、川芎、冬虫夏草、秦艽、灯盏花、虫类药等。临床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治疗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其疗效与维脑路通相似,但在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各种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指标等方面的改变,黄芪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何小华研究表明黄苠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细胞缺氧损伤作用。匡培根研究丹参具有直接的抗缺氧神经损伤的作用,减轻缺氧所造成的神经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
程敬军认为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改善微循环,减轻映血后脑水肿,增加脑内ATP含量,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微循环障碍和映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许长庆研究三七总皂甙发现其肪止脑缺血后NO含量和NOs活性升高的作用。从而减轻NO自由基对缺血神经元损伤而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包仕尧研究证明丹皮酚、川芎嗪能减少壮缺血时增多的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改善缺血后的低灌注状态,这为映血癌组织的恢复提供了条件,减轻迟发性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周盛研究虫草有改普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虫草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提高了各种的活性等因素的缘故,改善了脑梗塞患者红细胞的质和量,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经验方对中风病治疗研究也取得巨大成果。周小青等研究菖龙丹(田七、菟丝子、石菖蒲、淫羊藿等)治疗脑缺血实验表明:菖龙丹可减少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映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解庆凡等创制防栓汤防治中风,临床观察表明,它对防血栓、高血糖、高血脂及改善血液瀛变学都有显著作用。
6、中风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展望
中风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而成为医药界的重点攻克项目。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教是显著的,但是它因疗效的不稳定性及机理缺乏可论证性而一直难以取信于人。当务之急是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理。从传统医学宝库中去发掘有效方药。用科学实验去论证其机制。走上一条中医现代化之路。中西医结台治疗中风是必然的趋势,而对方药的研究将成为本世纪研究中风的热点,对中风疾病溃变机理及预防,也舍在不断的摸索中日臻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