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科的发展,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逐渐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我国1997至1998年曾对黑龙江等六省区1047327名1至6岁的小儿进行脑瘫流行病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1.92‰。
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的患儿往往因为未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而错失最佳康复时机导致康复效果差而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脑性瘫痪的症状并早期康复干预已经成为患儿家长及小儿神经科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
一、什么叫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小儿有时可以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视听障碍等。
小儿脑瘫诊断特别强调应符合以下2个条件:
1、婴儿期出现发育落后或运动障碍的症状;
2、需除外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病等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的病因有很多,既可发生在出生时,也可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新生儿,但存在这些病因的患儿并非全部发生脑性瘫痪,但发生小儿脑瘫的危险性显著提高,主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导致脑缺血缺氧、产伤导致的颅内损失与颅内出血、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与畸形、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核黄疸、先天性宫内感染导致的脑损伤以及各种其他原因导致的围产期脑损伤等。
所以家长提早正确认识病因并做好孕期体检、围产期保健等措施对减少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尤为重要。特别提醒家长,有些小儿存在一些基础病变或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类似缺氧表现而误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以后误诊为小儿脑性瘫痪,因此对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一定需要仔细寻找病因,对一些病因不明的患儿则需要进行详细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及染色体、基因检测等检查来排除这些疾病导致发育落后以免延误治疗。
二、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小儿脑瘫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当家长发现这些症状时往往提示延误治疗最佳时间,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减少致残率尤为重要。
小儿脑瘫早期往往有以下一些表现:
1、有时过度激惹、兴奋、哭叫,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中阵发性哭吵不能喂奶安慰,有时过于安静,肢体活动少;
2、喂养困难,允吸及吞咽不协调,流口水多,体重不增;
3、易惊,对声音刺激敏感,易受惊吓,难以安慰;
4、喜欢打挺,护理困难,感觉四肢较紧,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中,换尿布时难以将大腿外展,洗澡时难以将拳头掰开,背部僵硬呈弓形,头喜欢后仰等。
以上某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中出现,不能单纯根据其中一、二项异常就诊断为脑瘫,如果存在多种异常,而且有发生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特别注意有脑瘫的可能。常常有家长认为头颅MRI、脑电图或头颅CT可诊断小儿脑瘫,实际上这是个误区,头颅MRI、脑电图及头颅CT在小儿脑瘫中不起主要作用,有些脑瘫患儿其头颅MRI、头颅CT、脑电图可以正常,因此不能根据头颅MRI、头颅CT、脑电图有无异常来肯定或否定小儿脑瘫的诊断,头颅MRI、头颅CT可以了解颅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所帮助,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小儿脑瘫需要与婴儿期一些疾病鉴别,特别是一些进行性疾病如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等鉴别,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其他染色体疾病、先天性遗传性有机酸、氨基酸、脂质代谢性疾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进行性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表现为发育迟滞、癫痫、运动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及上述早期症状,鉴别的要点是小儿脑性瘫痪是非进行性疾病,病情会随着发育症状逐渐好转,而需要鉴别的疾病病程成进展性或发育倒退,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出现阳性证据,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运动倒退、智力倒退等时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盲目的认为是小儿脑性瘫痪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而忽视了原发病的治疗。
三、家长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小儿脑瘫?
婴幼儿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小儿脑瘫早发现、早治疗,其疗效会更好,如果错够最佳康复时机,则有致残率明显提高及遗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的可能,严重的会影响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家长应该引起重视,首先家长如果存在小儿脑瘫高风险因素,则必须了解小儿脑瘫相关知识及对小儿脑瘫早期症状的识别,及时定期到专科医院专业的医师检查,绝多数的小儿脑瘫患儿能得到正确的早期诊断率,医生会详细询问小儿出生史及母亲孕期情况,仔细体格检查对小儿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对存在早期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早期干预。
其次家长对2个月及以下的小儿有易激惹、烦躁、哭吵、喂养困难等,不应习惯的认为是佝偻病或低钙、低镁血症,应作必要的详细化验检查,如果此时期上述几种症状同时出现,又具有高危因素,就及时就诊,定期随访或可暂时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给予早期干预。
就诊医院应该选择儿童医院或相关专业专科医院,相对来说专科医师能熟练掌握了小儿发育神经学知识及Vojta姿势反射,如小儿到一定月龄而达不到相应的运动水平,应该消失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不消失,应该出现的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未出现,就应该提高警惕,如同时伴有异常姿势、肌张力改变及智能落后,就应该考虑脑性瘫痪的可能,及时给与康复治疗,同时家长不应满足于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正常,其检查均不能作为诊断脑性瘫痪的必备条件。
小儿脑瘫早发现,治疗效果相对会更好,因此家长要警惕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小儿脑瘫在1岁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因为此时期小儿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及分化阶段,而脑损伤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异常姿势及运动未固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代偿及回复能力较强,如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往往留下运动发育落后、异常步态等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而需要通过手术矫形来就诊,其手术难度大及手术打击不可避免。但家长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小儿在新生儿期仅出现1-2个症状而一般情况较好,不一定就是小儿脑性瘫痪,也有可能为正常儿的一过性表现,此时则需要观察、定期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