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期
最怕妈妈染病毒
要保证胎儿的耳朵正常发育,宝宝出生后的听力健康,孕期头3个月最关键。这个阶段一定要严防感染,因为许多感染会导致宝宝在子宫里时就可能听力发育异常。孕期最需要预防的是风疹、流感、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在孕早期,孕妈妈要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要避免接触已感染病毒的患者。
也有孕妈妈担心,如果不得不去非常嘈杂的地方,如电影院、歌舞厅等,是否会影响胎儿的听力?一般来说,孕期6个月后,胎儿开始有了初步的听力,这时候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放些音乐听。但是因为隔着许多羊水,胎儿能听到的声音很小,所以外界的嘈杂环境一般不会影响他们的听力发育。
学龄期
别随意掏耳朵
学龄期的孩子已经有充分的行动能力,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这个时候最容易影响耳朵健康的是意外伤害。
家长可告知孩子一些身体常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耳朵里都有一些耳垢,一般自己会掉出来,不要用发夹、耳勺、火柴棍等掏耳朵。
有的孩子会把一些东西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内,家长一定要谨慎处理。如果是球型异物,千万不要尝试自己处理,因为很可能把异物越捅越深。如果是小纸片,可以用镊子轻轻取出来。但是对于不太配合的孩子,也最好送医院处理。
小飞虫飞进耳朵也很危险,因为它们在耳朵里面扑腾,很可能会损坏耳膜造成穿孔。对付飞虫入耳,可以滴一点消毒酒精使其死亡,再去医院处理取出。没有消毒酒精的话,也可以用一点食用植物油滴入耳朵。
另外,家长在生气时要控制情绪,千万不要体罚孩子(扇耳光),这样会导致孩子鼓膜穿孔、造成听力受损。
婴儿期
留意宝宝“无声信号”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小宝宝便开始用耳朵来感知外面的世界了。但他们听力是否健康,很多家长却缺少判断能力。有的家长等到孩子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时才注意到,这时候再到医院检查,就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孩子听力健康的有力保证。
在医院出生的宝宝,一般出院前都会接受听力筛查。但回到家,新生儿的父母还需要细心观察。
如果发现宝宝有以下表现,要及时带他再去检查听力:
1、妈妈叫他时,宝宝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
2、宝宝对声源位置的辨别能力差,比如不会把头或身子转向声源的方向。
3、宝宝学说话的时间延迟、发音含糊不清。
4、听别人说话时,喜欢紧盯着说话人的嘴,这是耳聋人特有的一种“读唇”表现。
5、大人和宝宝交谈时,他常常表情漠然,反应冷淡。
如果新生儿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听力有问题,父母们也不用太过担心,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很多是可以康复的。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婴儿期吐奶或呛奶都可能导致耳部感染,从而影响听力。因此哺乳时要避免躺着喂奶,最好把婴儿抱起来哺乳。吃完奶后要把婴儿抱起来轻轻拍嗝,以免吐奶。
幼儿期
化脓感染最危险
在2岁到5岁的幼儿期,耳部感染是耳聋的最大诱因。耳朵内有一条通往鼻咽部的细管叫耳咽管,幼儿的耳咽管短、宽且直,鼻子和咽部的细菌很容易侵入,引起感染。
很多情况都会让细菌轻易地从耳咽管进入中耳,比如常见的感冒会引起鼻涕、口水增多,鼻子和咽喉的感染都会影响到耳朵。若治疗不及时,咽部、鼻部的炎症向耳咽管蔓延,一旦致病菌经耳咽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腔的感染,便可能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所以,孩子感冒期间,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他(她)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耳朵疼痛、有阻塞感、闷胀感,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一旦延误治疗,便会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如果有脓液从外耳道流出,说明鼓膜已穿孔,已形成了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不仅要采取积极的抗感染治疗,还要保持外耳道的干燥清洁。平时,家长在给孩子淋浴、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都要注意别让水进入孩子耳道内。如果不慎有水进入耳朵,应让孩子把头偏向该侧,让水自行流出。
生活中的噪音也是影响幼儿听力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市场上很多的发声玩具声音过大,会影响孩子听力健康。因此,家长在选购发声玩具时一定要注意:应先把玩具放到自己面前几厘米处,如果不觉得玩具声音刺耳,就证明其对宝宝也是安全的。
其次,家长应尽量少带宝宝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家庭影院的音量也应适当控制。如果孩子爱看电影,不要超过一个月一次。一些孩子还喜欢模仿大人戴耳机听音乐,时间一长也易导致听力受损。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孩子用耳机听东西,不得不用时,耳机音量要控制在40―60分贝,时间每次不超过60分钟。
有一些药物也会影响听力,尤其是消炎药,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丁氨卡那霉素等。一般6岁以下的孩子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非用不可时,家长要知道这些药物的具体危害性,根据孩子身体情况来取舍是否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