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我国已流行数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我们在门诊接诊中都体会到,家长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处理不当的例子仍不少见。
有两个典型的误区:第一种是“谈病色变”,一旦发现孩子身上有皮疹,哪怕1个红疹也要深夜去看手足口病门诊,有的只是蚊虫叮咬而已;另一种则是“麻痹大意”,听说手足口病容易好,病情变化没有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时已是重症,甚至出现肺出血或休克表现。
因此,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如何初步判断手足口病,特别是如何尽早识别重症。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主要侵犯5岁以内的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后可获得免疫力。但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多达20余种,不同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有的孩子会多次患手足口病。
普通手足口病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发病快,部分患儿首先出现发热,或伴有咳嗽、流涕,因而早期很象感冒;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皮疹,口腔出现疱疹。多数患儿口痛明显,婴儿表现为流涎、拒食及哭闹,或被家长发现口内长疱;皮疹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其次是膝盖、肘部。典型的皮疹是米粒大小的疱疹和红疹,疱疹周围可能会有红晕,大部分不痒不痛。
皮疹多少跟病情轻重不成正比,临床上还观察到重症病例反而皮疹稀少。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科普文章说手足口病皮疹特点就是“四个不”: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这“四个不”只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少数病例的皮疹伴有疼痛瘙痒,退疹后可结痂脱皮,个别患儿甚至出现指甲、趾甲脱落。
说到这里,要发现手足口病似乎并不难。口腔疱疹,加上手心、足底及臀部任一处或一处以上出现上述皮疹,即可临床诊断手足口病,如在流行季节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性更大。
但是,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又很容易误诊。最常见的是以下3种疾病:
1、感冒:
发热是孩子生病最常见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或伴有咳嗽、流涕,大家都知道,感冒了。但是,这种感冒,既可以是单纯的感冒,也可以是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例如手足口病。所以很多手足口病的孩子经常先到普儿门诊或急诊室报到。
部分通过检查发现皮疹或口疱而转到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尚无皮疹或口疱的孩子,即使是专科医生也难以区别。一般发热1-2天皮疹出来才好鉴别。这里跟家长朋友提个醒,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孩子出现发热都要想到手足口病。
2、丘疹性荨麻疹:多为蚊虫叮咬引起的虫咬皮炎。气温高的夏秋季节,孩子穿衣少,手、足、臀部常暴露,被叮咬产生皮疹,跟手足口病处于相同部位;其皮疹形态多为丘疹或小疱,也跟手足口病皮疹相似,因此经常被当作手足口病来就诊。
但是皮疹多为丘疹或丘疱疹,瘙痒明显,陆续出疹,退疹后皮肤呈暗褐色。
3、水痘:水痘的皮疹也是疱疹,跟手足口病的疱疹类似,所以容易混淆。不同点在于,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瘙痒明显,手足臀部皮疹较少;疱疹约黄豆大小,疱液清亮。
怎样知道手足口病加重了?
门诊接诊时家长最常问的是:孩子的病要不要紧?对此不能笼统回答,因为轻重大不一样,病情随时变化。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手足口病发病5天内属于危险期,即使是轻症,也不能掉以轻心。尽早识别重症特别是危重症,救治成功率将大大提高!目前医学上尚无理想的指标来预测病情,最重要的是严密观察、综合分析。下面讲讲哪些迹象提示病情加重,只包含家长可及的内容。
当有以下情况时提示重症病例,需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1、反复高热:体温超过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或退热2-4小时后又高热。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差、嗜睡,或哭闹不安,头痛、呕吐,惊跳、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抽搐。这里讲的“惊跳”,通俗的讲法是
"像被吓到一样,全身一弹",通常睡眠时多见。有些孩子平常也可有这种表现,但不可能很频繁。另外,不少家长把孩子发热时的寒战当作肢体抖动,寒战见于发热初期,表现为全身发抖,手足凉、身上热;手足口病引起的肢体抖动与发热无直接关联,可为单侧或单个肢体抖动。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咳嗽突然增多,痰量增加,口唇发乌,甚至出现粉红色泡沫痰,提示出现了神经源性肺水肿,病势凶险。容易混淆的是,发热也可引起呼吸增快,肺炎也可引起痰多气促,但是手足口病上述呼吸异常表现更重,来得突然。
4、循环不良: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面色苍白,按压孩子手心足底后转红缓慢,是休克的早期表现。部分孩子发热时也可出现循环不良的表现,相对较轻。
总之,手足口病多数病情轻,少数出现重症,个别危及生命;问题在于每例手足口病都有突然加重的可能。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减少过度紧张,有助于保障孩子安全。但是,切记不能以此代替专业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