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出乎你的预料,麻醉的历史非常古老。但是这一学科的真正演进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并且直到60年前才真正完整地建立起来。
自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时代起,就有将大麻、曼陀罗花用于医治牙痛和手术疼痛的记载。甚至通过放血,使患者意识消失等方法来进行外科手术。古时的区域麻醉是通过压迫神经干(神经缺血)或使用冷冻(冷冻止痛)来完成的。古印加人的外科医生通过咀嚼可可叶,并将唾液(据认为里面含有可卡因)吐到手术伤口里,以此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绝大部分外科手术仅仅局限于骨折、外伤、截肢和膀胱取石。古时候,无麻醉医师,因此评价一名外科医生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就是手术速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内经》记载就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等,扁鹊就是这一时代的名医。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就有莨菪子、大麻、乌头、附子、椒等具有镇痛或麻醉作用的药物。后汉华佗(141-203)用酒冲服麻沸散,全身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唐朝(618-907)和宋朝(960-1279)时代常采用温酒调服大草乌细末作整骨麻药。宋初广泛使用洋金花(曼陀罗花),元朝(1279-1368)应用草乌散作血引起昏迷来麻醉,当然,这样是很危险的。
现代麻醉学历史开始于1846年,当时只有相当少的手术能够进行,在现在看来非常容易治疗的疾病如阑尾炎,在当时都是致命的。手术时须将病人牢牢地捆在床上或由几个人按住,手术才能进行,因为病人可能因为剧痛而拼命挣扎。一些杰出的医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开麻醉之先河。 1846年10月16日,美国的莫顿医生在波士顿首次公开演示使用乙醚进行全身麻醉,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使得手术医生对将信将疑的观众宣称:“这不是骗局!”1847年,由斯普森爵士首次使用氯仿为产妇进行了分娩镇痛,成为近代分娩镇痛历史的开端。1846-1956年乙醚统治了麻醉110年,但不久人们发现乙醚这种吸入麻醉药有三个缺点:1 易燃烧和爆炸。2、毒性作用。3、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所以,乙醚和氯仿早已被淘汰了。而近十年来,异氟醚、地氟醚、七氟醚的相继问世,使麻醉诱导快、苏醒迅速、安全性增加,成为如今临床麻醉中的常用吸入麻醉药物。
因此,麻醉技术的进展最早源于吸入麻醉,继而才出现了局部麻醉,最后发展到静脉麻醉。
现代局麻的开端应归功于一位叫卡柯勒的眼科医生,他于1884年证明可以将可卡因用于眼科手术的表面麻醉。可卡因是1885年从古柯叶中分离出来的,并进一步提纯合成的。
区域阻滞麻醉的开端是1898年,第一例脊髓麻醉是由奥格斯宾使用可卡因注射到鞘内来完成的。1901年开展了骶部硬膜外麻醉。随后临床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1904年)、丁卡因(1932年)、利多卡因(1947年)、布比卡因(1963年)相继问世,至今仍普遍使用于临床麻醉中。
长期以来最为常用的全麻诱导药――硫喷妥钠,是1934年初次应用于临床的。1959年合成安定,1976年合成的咪唑安定作为术前用药、诱导药、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镇静药至今被广泛用于临床。氯胺酮是1962年合成的。1989年,丙泊酚投入使用,因其作用时间短暂,成为门诊手术(如无痛人流术)麻醉的重大进展。
1942年,圭费斯和玖森对箭毒的使用是麻醉学发展的里程碑。箭毒的应用大大方便了气管插管的操作,并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腹部肌松。琥珀胆碱是1951年投入使用的,直到今天仍以其快速起效和良好的肌肉松弛作用而无其他肌肉松弛药可与之媲美。
阿片类药物的代表―吗啡是在1805年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1939年,杜冷丁(哌替啶)的合成使人们又对阿片类药物在麻醉中的使用产生兴趣。
其实,19世纪40年代以前外科发展很慢。因为手术疼痛、伤口感染、止血和输血等问题得不到不很好的解决,导致病人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麻醉水平的提高、抗生素的发明和输血问题的解决使得外科手术得以飞跃性发展。
总之,在世界历代的医药著述中,有关麻醉止痛、复苏急救等方面的记载,内容丰富,经验宝贵,说明在医学发展史中,麻醉有着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