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生素问世以来,不计其数的生命得到了挽救,其有效、方便、廉价的特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直到今天抗生素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药品。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有很多人对抗生素及其用法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常常导致不正确的用药,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本文现将常见的误区列举如下,以期引起各位读者的注意。
误区一,“抗生素可用于预防感染”。抗生素主要是用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不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何来预防感染之说。当然在临床上抗生素可以用于防止细菌感染,但这个概念是不同于预防感染的,比如在进行肠道手术前需服用抗生素杀灭肠道内大部分细菌,以防手术时感染其它组织。而且抗生素对病毒无杀灭或抑制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感染性疾病却与病毒有关,因此就更说不上预防感染了。相反,常将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可能会延误病情,还会促使细菌耐药。
误区二,“抗生素就是消炎药”。炎症是人体组织受到损害时的反应,表现为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过敏、烧伤、烫伤、冻伤以及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等各种损害都可引起炎症。我们通常所说的抗生素“消炎”并不是真正的消炎,它不是针对炎症本身引起的,它主要是通过对抗细菌而间接发挥抗炎的作用。人体的炎症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而使用了抗生素,很有可能杀灭人体内有益的细菌群,引起菌群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很多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抵抗力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就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三,“最好用广谱抗生素”。现在由于网络的应用,很多都知道抗生素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两大类,主要是根据对抗细菌的范围来划分的,广谱的抗菌种类多,窄谱的抗菌种类少,因此,很多人会想当然地选择广谱抗生素。其实,广谱抗生素可以理解为万精油,抗菌范围广却无一专长,窄谱抗生素却是杀灭某一类或某几类细菌的专家。因此,在没有明确致病的细菌或已经明确有多种细菌感染时可以选用广谱类抗生素,明确了致病细菌并且细菌种类相对较单一时必须选择窄谱类抗生素,否则容易促进耐药细菌的产生。
误区四,“一定要用好的抗生素”。每个人生了病都希望用最好的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什么是好的抗生素,不用多想,很多人的答案是新出的抗生素、价格比较贵的抗生素。综合来看,新出的抗生素无论从抗菌范围还是抗菌强度上确实比老一辈抗生素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往往是由细菌的耐药性推动的,也就说新药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解决耐药的问题,而不是增强疗效。若不考虑耐药的因素,其实每种抗生素各有优势和劣势。比如老牌抗生素红霉素价格便宜,对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有很好的疗效,而价格高昂的泰能在这方面就不如红霉素。因此,使用抗生素应该“只用对的,不用贵的”。
误区五,“使用抗生素最好多管齐下”。很多使用抗生素时担心用一种抗生素势单力薄,达不到效果,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而效果不明显时,通常会混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殊不知,随意混合使用抗生素不仅不会加强抗菌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比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不宜和四环素、氯霉素等合用。有的抗生素合用的确可以加强抗菌作用,但同时也加强了毒副作用,弊大于利,比如某些头孢类抗生素和链霉素、万古霉素等合用时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误区六,“感冒药一定要配合抗生素”。这句话在能经常听到,感冒时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在本书的其它章节已经有说明,总的来讲,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有少数是由细菌导致的,因此感冒药和抗生素没有强制的联合使用关系。
误区七,“病好了就可以不用抗生素了”。这种观点简直太普遍了。这是因为大家对细菌致病过程不清楚。我们必须认识到细菌在人体导致疾病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致病的能力,另外便是细菌的数量。抗生素主要是改变这两个条件,一方面改变细菌的结构或功能,减弱致病的能力,另一方面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繁殖后代,控制细菌数量,直至将细菌消灭殆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当抗生素使细菌数量越来越少时,病情也慢慢好转了,倘若此时停药,细菌就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待数量再次增长至一定量时便卷土重来,令人措手不及。
以上是使用抗生素的常见的错误观点,希望读者朋友们借鉴于此并有所启发,帮助读者朋友们及早走出这些误区,明明白白用抗生素,健健康康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