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根据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所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的显著降低及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失"耦连"。
骨质疏松症的好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亲属中有骨质疏松或骨折患者)、钙摄入不足、缺乏适当的运动与锻炼、日照不足、女性绝经过早、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吸烟或过度饮酒、体重过低、其他脏器的慢性疾患如肝肾疾病、胃肠吸收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疼痛:
最常见部位是腰背部疼痛,其他尚包括四肢关节痛、足跟部疼痛以及一些肢体的放射痛、麻木感、刺痛感等。
2、身高缩短或驼背:
通常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驼背顶点的位置就越低,驼背程度亦越严重。
3、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并且,由于其防治费用及其患者对家庭成员的依赖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科学与有效的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应是综合性的,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该病及其危害性,牢记"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从任何时候都不算早,从任何时候都不算迟"。
其次,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如每天适度的运动锻炼、适量的日晒、每日一杯鲜牛奶等;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替代疗法、二磷酸盐类(如固帮、福善美、依磷、邦得林)、降钙素(如密盖息)、氟化物、维生素D制剂、钙制剂、中药等,上述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物作用特点分为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与骨矿化三大类,因而,治疗中应根据病员的骨质疏松症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如电磁场治疗仪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