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以称扁平髋,股骨头骨软骨炎。发病率为1/10000,男孩发病约为女孩的4倍,双侧同时受累的约占10%-15%。好发于4-12岁小儿,但从18个月至骨骼成熟的少年均可发病。
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及渗出、软骨肥厚、骨坏死及塌陷等。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骨成熟时股骨头呈球形的程度,需股骨头的形状与发病年龄有关,发病年龄越早,股骨头在骨成熟时就越接近球形。该病预后很大程度上与患儿的发病年龄有关。根据发病年龄划分为小儿早期组(0-5岁),小儿中期组(5-8岁),小儿晚期组(8岁民上),小儿晚期组预后最差。
病因为多因素,而具体原因不明确。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股骨头内血管有病理改变,与动脉和静脉系统均有关联。另一学说为易感儿理论,根据是病儿均有生长发育异常、外伤史,活动过多等因素以及滑膜炎后遗症等。
不少病儿因症状轻微而未就诊。病儿常有跛行,有时诉髋部、膝部及大腿疼痛。检查的主要发现为患髋活动受限(特别是外展和内旋受限)以及大腿肌肉轻度萎缩。常因跛行而被家长发现。活动量大时跛行加重,相反可因休息需缓解。其次病儿多有疼痛,局限于臀部、髋关节前方和大粗隆部位。有时因疼痛可放散到膝部而易误诊。疼痛在活动后加剧或在夜晚明显。病儿或家长每回想起数月前曾有外伤史(跌倒或扭伤),随后即有跛行和髋部疼痛。数日后缓解,但时而加重时而减轻。拖延数有始去就诊。有时病儿较正常活跃,跑跳多,且有时较正常孩子C小,或体重过大且不好动。
有症状的A组和B组病儿,发病时骨龄在6岁以内,最初的治疗为减少活动量,用些抗炎药物和短时间卧床休息、牵引,减少负重,骨龄6岁以后起病的B组和C组病儿,一旦关节因症状而有活动范围受限的,均采用手术等包容疗法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