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gioendothelioma, KHE)是一种少见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具有侵袭性的血管肿瘤,由Zukerberg等首先提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婴幼儿血管瘤,而主要是2种与婴幼儿血管瘤截然不同的血管肿瘤。
KME合并Kasabach-Merritt 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的治疗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目前尚缺少单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不经过恰当的治疗,死亡率高达20%~50%。
2011年11月,美国国立关节、肌肉与皮肤病学会的28名专家举行会议,这些专家来至23家单位、7个不同专业。与会专家临床经验丰富。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就KME合并/不合并KMP的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现介绍如下:
1、临床表现
临床上,KME可表现为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及第纤维蛋白血症,成为Kasabach-Merritt 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即卡梅综合征。于1940年首次被描述,临床表现为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本病发生率占血管瘤的1%左右,最常见于出生几周的新生儿,但亦可发生在儿童或成人。当婴幼儿血管瘤呈暗紫色,表面皮肤发亮,水肿明显,张力增大,木样质地,类似蜂窝组织炎样的改变,尤其是伴有面色苍白,自发性皮肤瘀点、瘀斑,易青紫,穿刺或擦伤后出血时间延长,血尿、便血、鼻出血时,应高度怀疑本综合征。需立即进行血细胞计数、血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较轻的KMP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生消耗性凝血病,表现为血清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分解产物增加。
2、诊断
KMP所出现的“血管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婴幼儿血管瘤,而主要是2种与婴幼儿血管瘤截然不同的血管肿瘤。KMP的诊断标准为符合巨大血管肿瘤伴出血倾向,血小板<100×10^9/L,具有超声、CT、MRI等影像学资料,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必要时可行病变活检确诊。
3、治疗
KME合并KMP
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病情、瘤体发展变化采取联合/单一治疗:
参会专家一致认为:本综合征应首选药物治疗。4个治疗方案如下:
(1)起始剂量予以强的松(泼尼松)2mg/kg次,晨起顿服,1次/天。如无效,大剂量强的松(泼尼松)口服,5mg /kg /次,晨起顿服,1次/天。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升高,水肿程度减轻,表明有效,可继续以此剂量应用至少4周,然后缓慢减量至5mg/天,维持2个月。如应用强的松(泼尼松)后无效或效果不确定,可增加激素剂量,增至10 mg/ kg/次。
(2)长春新碱(VCR)0.05mg/kg,每周一次,静脉推注,连用4次,改每月一次,连用6次。
(3)强的松+VCR联合治疗。
(4)对以上药物无效,可采用西罗莫司或依维莫司治疗。
KME未合并KMP
参会专家认为KME症状较轻,未合并KMP可予以(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其1):
(1)低剂量(2mg/kg/d)的强的松口服。
(2)普萘洛尔(2mg/kg/d)口服。
(3)长春新碱(VCR)0.05mg/kg,每周一次。
(4)阿司匹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