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是指由于当事人突然遭受严重的灾难、重大生活事件的伤害或过度强烈的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超出自己的生活条件、知识和经验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至于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躯体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具有自限性,如果危机之后获得恰当支持,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多数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同时也容易再次经历心理伤害。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积极主动性以及他人的合适帮助或干预。
(4)危机期,如果当事人反复经历挫折和失落,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将会消极利用甚至破坏支持性资源,产生严重的健康危害或社会损害。
心理危机时,心理必然经历的三阶段:
任何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危机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否认、不相信、怀疑,甚至麻木;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感到焦虑、紧张、痛苦、激动或愤怒,也可能会产生罪恶感、内疚、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需要考虑为病态。
应激后出现的负面观念将导致信任危机、控制危机、安全危机、决策危机等。比如:
应激前,认为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应激后,对别人或社会的信任度降低;
应激前,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应激后认为灾难随时可以发生;
应激前,认为世界是很有序的,应激后认为对未来无法预测或决策。
应激后积极观念的出现,产生更大的信任、更大的安全、更强有力的支持和归属感、更自信等。比如:
发现人间温情处处在,发现自己具有以前没有发现的解决重大困难的能力,发现组织和团体的凝聚力和支持,发现并清楚自己更大的人性需要或存在意义。
危机之后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急性应激障碍:痛苦事件当时或之后产生的强烈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是不超过4周。
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应激事件后产生的强烈的、迁延的、有时是延迟的异常反应,反应持续超过1月。
分离障碍,抑郁症等。
酒精等物质滥用。
自伤与自杀。
攻击与暴力行为。
常见的心理危机表现
【认知】
最惊心的画面历历在目,某种刺激的画面、声音或气味等挥之不去、注意力不集中、神智恍惚,言语混乱、语无伦次,记忆力下降,健康的信念被挑战或摧毁,不由自主的念头:比如“都是我害了他”、“如果我更努力,也许她会不会离开或可以得救”、“迟早也会死,还不如早点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等等……
【情绪】
惊吓害怕、悲恸难舍、担忧不安、孤单无依、脆弱无助、怨叹感慨、麻木疏离、难以接受、内疚(罪恶感)、羞愧、容易紧张或大发脾气、犹豫不决等等……
恐惧和担心
l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l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l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l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l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l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悲伤
l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l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
l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感
l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l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l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亲人的死亡。
愤怒
l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l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l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失望和思念
l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l一种爱的失落感。
l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如针扎心般的感受。
【行为】
流泪、自责、指责别人、怨天尤人、拼命做事、一直往外跑、不想讲话或拼命想找人讲话、离群独居或特别想找人陪、借酒浇愁、抽烟、吃安眠药、发呆……
【生理】
疲乏(全身无力)、吃不下、睡不好或一直睡、做恶梦、头痛、胃不舒服、恶心呕吐、拉肚子、便秘、胸闷(像压着大石头)、喘不过来、起鸡皮疙瘩、全身紧绷、容易被电话或警笛声惊吓等等……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本质是对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一次再调动与资源再整合。以解决常规方法不能够很好解决的各种心理应激性伤害。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对生命意义的再一次深度探索和经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