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入院至手术前一天
1、患者入院后,完成病史采集、查体、术前功能评估(填写髋关节的Harris评分表),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及活血化淤等药物,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
2、关节外科病人术前十一项常规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图、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输血前全套、D-二聚体、胸片(正、侧位片)、心电图、腹部B超(肝、胆、胰、脾、双肾等)、心脏及患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有异常时应及时复查并病程中记录、提出处理意见】。
3、髋关节病变:骨盆平片、患髋正、侧位片(包括股骨上2/3段);照片按1:1放大,并写明“请照CR片,按原片盒尺寸大小打印,量测用”。
4、类风湿病人多关节受累应包括四肢关节及脊柱X线片(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
5、股骨头缺血坏死Ⅰ、Ⅱ期或少数骨关节感染者应行CT、MRI检查。
7、关节翻修患者术前CT检查
8、各种化验单及其他检查报告单应按时间顺序排列整齐。阳性指标及重要的阴性指标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
9、术前内科疾病控制:病程记录应记录内科用药及效果,内科疾病治疗时间较长者应记录原因
第二阶段 手术前一天
1、术前评估:诊断、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方案制定;
2、手术组成员安排,术前健康教育:翻身、下床、入厕、坐立等姿势,指导病人进行肢体肌肉训练(臀中肌、股四头肌、屈髋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肌);
3、术前准备
3.1、小组内讨论拟定诊疗计划,认真填写《术前小结与手术预核书》
3.2、科内术前讨论记录;
3.3、术前小结与家属谈话记录;签手术同意书、知情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医患沟通记录
3.4、测量X线片,选择假体;
3.5、常规备血400ml;
3.6、术前备皮(女性髋关节仅备会阴部皮肤);
3.7、术晨输液(林格氏液或糖盐水1500ml左右);
3.8、指导病人练习咳痰动作;
3.9、术前一天开始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塞莱希布 200mg bid);
第三阶段 术中质量控制
1、 麻醉后导尿;
2、 术前半小时输抗生素;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者追加一剂抗菌素;
3、 术中输血超过400ml应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并记录输血量;
第四阶段 术后管理
1、术后内科疾病的预防治疗,并发症的处理,镇痛治疗(病历中记录);
2、术后康复治疗:以下内容必须病程中详细记录
2.1手术当天,观察并记录体温、血压、心率、引流量、患肢运动感觉循环、伤口敷料情况,指导病人早期坐立,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指导病人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术后6小时内进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锻炼,6~24小时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臀中肌、屈髋肌功能锻炼;镇痛泵的使用及效果;
2.2术后第一天,观察并记录体温、血压、心率、引流量、患肢运动感觉循环、伤口敷料情况,拔除引流管、尿管,复查术后片、血常规、生化,及时纠正内环境紊乱;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臀中肌锻炼,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至出院,未进行抗血栓治疗者必须病例中注明原因),镇痛泵的使用及效果;。
2.3术后第二天,观察并记录体温、血压、心率、患肢运动感觉循环、伤口敷料情况,助行器辅助下下地活动,关节功能锻炼,患肢部分负重,镇痛泵的使用及效果;
2.4术后第三天,观察并记录体温、伤口敷料情况,助行器辅助下下地活动,部分负重行走
2.5术后第四天,停止静脉使用抗菌素(需延长抗菌素使用时间者必须病历中注明原因),助行器辅助下下地活动,部分负重行走
2.6术后第五天,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
2.7术后第六天,伤口拆除皮缝,患者出院,出院证明应记录以下内容:诊断,手术方式,假体厂家及型号,出院后注意事项【休息三个月,患肢不能内收内旋、屈髋不能超过90度、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根据病情,酌情口服抗菌素及抗血栓药物(出院后使用抗血栓药物至术后一月),如有感冒等抵抗力下降或有牙齿感染等全身活动性感染以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需及时口服抗菌素,出院后1、2、3、6、12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2.8 出院后直至术后三月,助行器辅助下行走,三月后开始手杖保护下行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