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剧烈瘙痒,皮损为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中医一般称之为“浸淫疮”、“湿疡症”。
【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另外,个体素质对本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主要以下列因素有关。
1、外在因素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牛、羊肉等异性蛋白;吸入物,如花粉、尘瞒、动物皮毛等:生活环境,如日光、冷、热、摩擦,以及植物,丝织品、毛织品、肥皂、染料、清洁剂;外用药物,化妆品等与湿疹的发生也有关系。
2、内在因素慢性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或消化道功能紊乱,月经及妊娠等。
3、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失眠“忧虑等都和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禀赋过敏,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浸淫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但三者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变。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在临床上有明显特征,而亚急性湿疹只是一种过渡阶段。
1、急性湿疹皮损可发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面部、耳后、乳房、手部、四肢屈侧等处,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自觉剧烈瘙痒;皮损表现为多形性,先出现红斑,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分布针尖至米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可见珠状浆性渗液。
皮损逐渐向周围蔓延,境界不清,渗液干燥后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或结污褐色痂皮。若处理适当,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若处理不当,则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除有较剧烈瘙痒外,皮损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有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如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时,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炎症反应不明显,因瘙痒经常搔抓或其他刺激,以致开始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呈局限性斑块,边缘清楚。慢性湿疹病程缓慢,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发病部位常见于手背、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特异性。
手部湿疹:在所有湿疹病人中约33%的病例发生在手部。起病缓慢,发生于手指、掌心,对称分布。患部皮肤浸润、肥厚,表面干燥、粗糙、脱屑、冬季常出现皲裂。因双手按触外界物质 (洗衣粉、肥皂等),故发病率高,常因继发因素影响,使病情加重,顽固难治。
耳部湿疹:较常见,多发生于耳轮上部,耳后皱褶,外耳道处。皮损为红斑、渗液、结痂,剧烈瘙痒。常由于中耳炎或挖耳引起。
乳房湿疹:主要见于哺乳期妇女。损害局限于乳头,乳晕,境界清楚。表现为糜烂、渗液、皲裂,自觉瘙痒或疼痛,停止哺乳后易自愈。
阴囊湿疹:颇为常见,局限于阴囊,自觉剧烈瘙痒,因经常搔抓,阴囊红肿,有轻度糜烂、渗液。慢性者表现为显著浸润肥厚,有薄屑,病程长,常多年不愈。
女阴湿疹:为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常累及大小阴唇及其周围皮肤,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浸润性红斑或水肿,奇痒,因月经及分泌物刺激,可使病情加重。
肛门湿疹:一般局限于肛门口,患处皮肤红肿,潮湿,浸润增厚,自觉奇痒难忍,可发生皲裂。
小腿湿疹:较常见。多与静脉曲张有关,皮损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不一定对称。
可有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时有色素减退。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诊断。急性期皮损呈多形性,常有渗出,对称分布,瘙痒明显;慢性者皮损则浸润肥厚,色素沉着,反复发作。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表 7-l),慢性湿疹应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 (表 7-2)。
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表项目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病因常不明确有明显致敏史发病部位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发生于接触部位分布常对称分布不对称损害表现皮损为多形性,边缘不清皮损单一,边缘清楚病程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病程短,去除病因后易治愈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表项目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病程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瘙痒与皮疹同时发生先有局部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发病部位多见于手、足、小腿、躯干及外阴等处劲、上睑、四肢伸侧及骶尾部皮损表现皮肤浸润肥厚,色素沉着,皮损外围可有小丘疹或丘疱疹苔藓样变明显,边缘可见正常皮色扁平丘疹【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治疗:尽可能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按触,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全身治疗:以止痒、抗过敏为目的,选用抗组胺类药物如:马来酸氨苯那敏 (扑尔敏)、庚啶、曲毗那敏 (去敏灵)、氯雷他啶/开瑞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赛庚定、酮替芬、多塞平、吡嘧司特钾片等内服;均也可用镇静剂:地西泮 (安定)、奋乃静、谷维素等。可2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或交替使用。也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维生素c注射液1.0-3.0g静推或静滴止痒对症治疗;如痒甚时可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可选用大静封(500~600mg)或(300~400mg)止痒对症治疗;也可用环磷腺苷萄胺60~120mg止痒治疗;也可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20~80ml)或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80~160mg)静滴;如有继发感染时或炎症严重时,可给予有效抗生素防感染或抗炎治疗,如大环内脂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喏酮类(帕珠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如对多种治疗效果不明者,常规药物效果差,可考虑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得宝松、强的松等)。
局部治疗:急性湿疹无渗液时,可外用复硼洗剂、皮质激素霜剂(尤卓尔、糠酸莫米松等)、丹皮酚,渗出多时,可选用溶液湿敷,如3%硼酸溶液,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0%黄柏溶液或复方黄柏液湿敷,亚急性期可用蛇黄膏或蛇黄氧化锌糊剂或皮质激素等外用,如伴有真菌感染时应选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如防感染或抗炎可合用氧氟沙星凝胶、百多邦等治疗,如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糠酸莫米松、愈肤膏、蛇黄膏等外搽,临床选用外擦药时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如蛇黄膏与糠酸莫米松合用,或糠酸莫米松与丹皮酚合用。
物理疗法:慢性湿疹可用液氮冷冻或封包等治疗。
1、中医治疗
①湿热型:此型多见于急性湿疹,皮损以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液为主,对称分布,痒甚。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赤少,舌红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凉血消风散 (荆芥、防风、炒苍术、蝉衣、知母、牛蒡子、苦参、生地、赤芍、车前草、栀子、当归、木通、生甘草)或龙胆泻肝汤或萆渗湿汤或多皮饮或茵陈蒿汤或黄连解毒汤或导赤散合六一散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相当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不明显,瘙痒不止。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濡缓。治宜祛风利湿、止痒,方用四君子汤或除湿胃苓汤 (苍术、白术、厚朴、陈皮、云苓、泽泻、猪苓、苦参、白鲜皮、丹参、黄柏)或平胃散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③血虚风燥证: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干燥、粗糙、肥厚、上覆有鳞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方用养血祛风止痒汤 (鸡血藤、黄精、乌梢蛇、僵蚕、赤芍、丹皮、当归、白鲜皮、茯苓、玉竹、甘草)或四物消风散 (当归、川芎、防风、荆芥、赤芍、生地、白鲜皮、生薏苡仁)或三黄固本汤或首乌地黄汤加减。
④风热证: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伴有瘙痒症状,皮损泛发全身或局限于面颈部,对称分布,患者可有咽痛、口干、口苦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宜疏风清热,熄风止痒,方用银散或牛蒡解肌汤或加味凉血消风散或普济消毒饮加味。
⑤湿瘀阻滞证:发于下肢,有静脉曲张病史,下肢肿胀,可伴有口干、口渴、大便不爽等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等。治宜清热除湿,通脉止痒,可用四妙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预防及护理】
禁食辛辣发物。
注意皮肤卫生,禁用热水、肥皂水、盐水、花椒水烫洗。
避免搔抓,急性期暂缓预防接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