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如何准确地留取尿液标本
准确地留取尿液标本对于获得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只有收集方法得当,检查结果才有诊断价值。
留取标本最重要的是避免污染,女性患者尿液标本的检查,如没有注意收集尿的正确方法而发现存在脓细胞,就可能是由于阴道分泌物的污染所致。因此,女性患者在收集尿液标本时,应该先清洗外阴部及尿道外口,排尿时需要分开大阴唇,而且排出的初段尿应弃去,然后留取中段尿送检查。男性患者如果有包皮过长及包皮龟头炎也可能污染尿液标本,所以也应在清洗尿道外口后,排去初段尿后收集中段尿送检查。另外盛放尿液标本的器皿也应注意相对清洁。
婴幼儿患者获取尿液标本的方法,通常用无菌袋固定于患儿的外生殖器上留取,不过这种留取方法常常难以区分是尿道感染还是污染造成。因此,避免标本污染的最好方法是通过耻骨上穿刺膀胱获得尿液,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皮肤的认真消毒以避免污染标本和引起膀胱感染。
留取的标本最好为及时送检的新鲜标本。因为如果将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了过长的时间,细菌生长过快,尿液的PH值会发生变化,细胞管型就会被分解,从而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如果确实不能马上送检,应将标本放置在5º度的冰箱内低温保存。特殊情况下,需要留取24小时标本时,应在尿液标本中加入防腐剂。
27、什么是蛋白尿
正常肾脏的滤过系统能够保留大分子物质使之不会丢失,其中包括各种大分子的蛋白分子。但是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当肾脏滤膜系统受到损害,或者所带电荷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异常变化等等都能导致蛋白从尿液中不正常的流失。
在正常情况下,昼夜从尿液中丢失的蛋白量应该低于150mg,定性检查应为阴性。如24小时蛋白排出量超过1克,应视为异常,定义为蛋白尿,这时的蛋白定性检查应为阳性。
28、蛋白尿有哪些病理类型
蛋白尿可以是肾血管、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的早期表现。产生蛋白尿的病因有很多种,如果能认真区分常可以为诊断肾脏疾病提供可靠的重要依据。在临床上,一般根据蛋白尿的病因,将其分类为五种。即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
最常见的蛋白尿多为肾小球性,即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病变损伤,导致对蛋白的通透性增加所引起。肾小球性蛋白尿中的蛋白成分一般以白蛋白为主,若病变较重还会出现球蛋白等分子量较大的蛋白成分的丢失。一般情况下,如果24小时尿蛋白总量超过1克应当怀疑肾小球疾病,当蛋白总量大于2克时便可确诊。
当各种肾小管疾病导致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所导致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这时一般多为中小分子的蛋白质的丢失(如β2微球蛋白等)。由于这类蛋白的分子量较低,因此这类病人的尿蛋白定量一般不高,一般不会超过2克。肾小管性蛋白尿常常伴有近端小管的其他相关功能的障碍,临床上表现出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以及尿酸尿等异常症状。
溢出性蛋白尿是因为其他系统疾病(如骨髓瘤,血管内溶血等)导致血中某些蛋白质(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等)的浓度增加,以致超过了肾脏的吸收阈值,因此这些蛋白从尿中“溢出”。分泌性蛋白尿的成分多为分泌性粘蛋白物质(如髓袢升支受炎症刺激导致其分泌增加),或IgA(如肾脏的小管间质病变等)。组织性蛋白尿见于组织破坏后释放的各种酶及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分子量较小,如果含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便会由尿中排出。
29、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有何意义
对尿液中红细胞形态的观察能够为红细胞的来源提供线索,从而为获得血尿的病因诊断提供帮助。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应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标本应采集新鲜尿液。红细胞形态如果大小均一,形态多保持正常,则一般是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如果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及以上部位,由于红细胞经过肾小球到成为尿液过程中受到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机械损伤,通过肾小管时又受到挤压等影响使其变形,肾小管中复杂的渗透压变化等物理损伤,破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细胞内容物的化学损伤,因此红细胞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同,形态各异,可表现为皱缩,破裂,缺损或呈芽孢样等,以及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异常。
30、什么是白细胞尿
正常成人清洁中段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应该小于5个/高倍视野或每小时白细胞排泄男性小于70,000个,女性小于140,000个。如尿液中含较多白细胞和/或脓细胞称为白细胞尿。检测方法为10毫升中段尿以每分钟1500转离心5分钟,留尿沉渣镜检,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多于5个,即可确定为白细胞尿。
但白细胞尿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白细胞是来自于泌尿系统,而非由于生殖系统的分泌物污染(如白带等)。留尿操作不规范时常可能导致污染,若为白带污染除了可见白细胞外,尚可以见到大量的扁平上皮细胞。
最常见的导致白细胞尿的原因是由于泌尿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引起,但是泌尿系统非感染性疾病以及泌尿系统临近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也能导致白细胞尿。白细胞尿如果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刺激症状常提示存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做尿细菌方面检查。若证实为非特异性感染,应进一步区分为上尿路或下尿路感染。若发现为非特异性感染培养细菌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白细胞尿,应注意有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