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本义
健康一词在2000年以前出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被解释为:身体机能正常,没有畸形和疾病。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666页将健康描述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我们的健康体检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一般查体、体液化验和仪器检查的层面,而很少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祝福语中,也常常听到、看到的是“祝您身体健康!”,而极少闻听更为全面妥贴的“祝您身心健康!”。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Health)的概念作了修订。在机体发育正常、脏器功能正常的基础上,补充了精神心理正常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适应良好的内容。因此,现代健康观应是整体健康,不仅躯体没有疾病和畸形,还要心理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①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从容不迫;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从不挑剔;③睡眠良好,善于休息,从不失眠;④应变力强,适应变化,从不慌乱;⑤抗病力强,感冒小病,不易受染;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三围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不缺不痛,龈正无血;⑨头发光洁,既无头屑,也无脱发;⑩肌肉强健,皮肤紧弹,走路轻松。因此,当代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1,而那些诸如财富、名利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1后面的0。由此可见,拥有健康虽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没有健康一切都将归零。
其实,中国古代早就对健康一词有全面朔实的解读。《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易-乾》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释了健字,《文选-屈原-离骚》“日康娱而自忘兮”,李善注为“康,安也”,将康字解读为“安,乐”。由此可见,身强体壮谓之健,心安神宁谓之康。
让我们再从数千年前中国古代造出的健康二字作一剖析。“健”字由人的偏旁部首和建筑的“建”组成,意指人体的基本结构,是硬件;“康”字由“广字”和隶属的“隶”组成,意指心有所属,是软件。坚实强大的硬件与灵活多变的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出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之一斑。
2、习惯养身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疗效。影响人的健康长寿5大主要因素中遗传占15%,自然环境占10%,社会状况占7%,医疗条件占8%,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最为密切相关,而人们通常寄予厚望的医疗高科技的作用十分有限。
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指人们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日积月累所养成的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好的生活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天天进步,好的工作习惯会使人事业发达。正所谓养成好习惯,胜过抱金砖。
通常一个人的前半生养习惯,后半生为习惯所养。具体而言,人的生活习惯无外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首先,穿衣方面讲究顺应天时变化的穿着经验,如春捂秋冻,三分饥和寒等都是中国养生文化中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日也有四季(晨午夕夜)具体体现。其次,食文化中十分讲究少食三分身体安,多吃多占胃肠不干,早中晚三餐的合理配比为5:3:2,进餐顺序为水果、蔬菜、粮食和肉食。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紧迫的生活节奏下不得不早餐省去,午餐糊弄,晚餐大补。进食顺序也大多为鱼肉开道、粮菜随行、汤汁溜缝、水果候补。所以,现代人所患的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心脑血管病等许多常见多发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吃大喝、吃饱撑的”。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猴子减少热量摄入可延年益寿。死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几率减至1/3。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也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使脑卒中减少75%,使糖尿病减少50%,使恶性肿瘤减少35%,使人均寿命延长10年,且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住的方面,其实绝大多数国人,特别是城市人已经摆脱无房可住的困境,只是越来越向往住大房、住豪宅。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三口之家都市人科学合理的低碳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左右。至于行,美国科学家发现p16蛋白(代表着衰老的蛋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抽烟、不锻炼会加速其升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也发现BMI(反映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超过40的病态肥胖者患甲流后呼吸道并发症难治且致死率高。由此可见,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
总之,选择生活方式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手里,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改变也同样需要自觉自悟。自我健康管理维护是确保自身硬件正常运转的有效手段。
3、文化养心
在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需求中除了第一级的生理需求外,其余四个需求(安全、社交、自尊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主要属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心灵需求。
常言道,欲从心中生,病从心中起。任何一个立于天地间活着的人都面临着人生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或曰人与人)的矛盾、人自身灵与肉(心理精神与身体)的矛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三大支柱文化恰好是破解这三大矛盾的心灵解药。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原儒哲学中可以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处理好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从主半圆融、积德行善,今世坎坷困苦铺就来世天堂之路的人生哲理中寻求心灵的港湾;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无为而治的至简大道中学会顺应自然规律、甘做自然之子的和谐相处之道。数千年来,正是这些文化精粹护佑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虽历经苦难却自强不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断代就是例证。
文化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之分,但无论哪种文化都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人生的无字天书、读实践之书),最后达到知行合一。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在智慧的催化下才可能转变成不断成长的能力。
良好的心境源自良好的心态,而好心态又取决于博大的心胸。因此,有人建言,人的前半生多听孔子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半生多听老子的话,量力而行,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一生要听自己心中大佛的话。从养生角度而言,此话不无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