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词在2000年以前出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被解释为:身体机能正常,没有畸形和疾病。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666页将健康描述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我们的健康体检仍然停留在一般查体、体液化验和仪器检查的层面,而没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祝福语中,也常常听到、看到的是“祝您身体健康!”,而极少闻听更为全面妥贴的“祝您身心健康!”。
直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Health)的概念作了修订。在机体发育正常、脏器功能正常的基础上,补充了精神心理正常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适应良好的内容。因此,现代健康观应是整体健康,不仅躯体没有疾病和畸形,还要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1,而那些诸如财富、名利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1后面的0。
其实,中国古代早就对健康一词有全面朔实的解读。《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易-乾》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释了健字,《文选-屈原-离骚》“日康娱而自忘兮”,李善注为“康,安也”,将康字解读为“安,乐”。由此可见,身强体壮谓之健,心安神宁谓之康。
让我们再从数千年前中国古代造出的健康二字作一剖析。“健”字由人的偏旁部首和建筑的“建”组成,意指人体的基本结构,是硬件;“康”字由“广字”和隶属的“隶”组成,意指心有所属,是软件。坚实强大的硬件与灵活多变的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出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仅此一点,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