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
1975年日本土方贞久首先应用临床并获得成功,1985年完善技术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1990年在我国开始应用。
二、特点:
1、安全性高(直径5.6mm)
2、不干扰椎管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创伤小。
3、适应症的选择是关键成飞医院康复科陈勇
三、优缺点
1、无碍美观的切口、痛苦大减的创伤、安全确切的疗效、较快的术后恢复是微创外科的新境界。
2、外科由排斥、怀疑到接受。
3、临床研究成果使技术更成熟。
4、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后路椎间盘镜技术、形成微创技术的核心。
5、适应症选择和扩大适应症范围今后一段时间仍是核心问题。
6、切吸术和胶原酶溶解术的结合进入一个心的阶段。
四、椎间盘切吸术的定位问题
1、经皮穿刺颈腰椎间盘切吸术是治疗椎间盘的一种方法,是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的一项非血管介入技术为手段的中间有限技术。
2、该技术丰富了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给患者提供一个不干扰椎管、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微创高效的新途径。
3、它同保守治疗、开放手术一道共同构成了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学的新体系,它们各技术之间互补、交叉、各不代替而共存。
五、椎间盘切吸原理
1、减压(原理)
2、吸出(手段)
3、复位(结果)
六、腰椎间盘突出切吸术适应症选择
1、经确认的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符合体征
2、经保守治疗一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的。
3、单纯性的突出,不超过椎管矢状径的一半,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形状规则、没有锐角形成。
4、脊髓造影第二动力源良好。
5、影像见椎间盘水平方向移位,脱垂不大于0.5cm。
6、除外颈腰综合症。
七、适应症选择的思维方式
1、以体征为主影像是不可缺少的诊断依据。
2、从椎间盘切吸术的角度分析影像资料,评估椎间盘突出的方向、范围、大小、程度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
3、椎管内、外非椎间盘源性神经压迫症。
4、颈腰综合症
5、椎间盘切吸术仅仅是一种方法没有替代其它技术的使命。
八、椎间盘突出合并骨化的切吸问题
1、骨化的分类
2、原发性骨化继发性突出
3、中间间隔期
4、椎管的宽容现象
5、椎间盘切吸的相对适应症、在椎间盘切吸的原则下
九、关于第二动力源
1、纤维环的弹性(体积弹性、模量特性)
2、椎管狭窄机制新说(黄韧带、椎管内径)
3、滑动型脱出的启示
4、开放手术所见
5、脊髓造影
6、后纵韧带的张力是主动力源
7、椎间盘切吸术疗效的量化标准
十、椎间盘突出症在切吸术中的分型
1、膨出:局限型(失稳型)弥漫型
2、突出:侧旁型、中央型、极外侧型、膨出伴嵌顿
3、脱出:滑动型(中央型)、固着型(游离型)禁忌
中央型:时好时坏、呼左呼右禁忌牵引
十一、手术设计
1、设计三要素:旁开距离8―12cm
进针角度30―45度
入盘点1---3点
2、设计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减压效率,尽可能接近减压中心,远离神经根及硬膜囊避免副损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