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本方法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适应广泛。
一、常用罐具
常见的罐具有玻璃罐、竹火罐、陶瓷管、挤压排气罐、抽气排气罐及多功能排气罐。
1、玻璃罐 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三型。其优点在于其质料透明,可以从外面看到吸着面皮肤的变化,易于掌握拔罐后局部反应的程度,且吸附力大,易于清洗,适用于全身各部,可施多种罐法,是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传热较快,易于破碎。
2、竹罐 用直径3~7 厘米粗细的竹子逐节锯断,一端去节做口,一端留节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样的圆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术的部位加以选择。其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摔碎,但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
3、抽气排气罐 罐和抽气器用导管连接,常用罐材料为塑料,其吸附力可随意调节,不易摔碎,可适用于多部位。
二、操作方法
常用的有闪火法、投火法。
1、闪火法 用止血钳夹住略蘸酒精的棉球,一手拿火罐,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须注意操作时少蘸酒精以免然烧罐口,造成皮肤灼伤。
2、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软质白色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故多适用于侧面横向拔罐。
三、拔罐法的常见应用
1、单罐法 即适用一个火罐,针对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如痛点的阿是穴。
2、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针对病变范围广,部位多。
3、留罐法 即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淤血紫黑。留罐时间应以患者的体质、肌肤反应、皮肤薄瘦、年龄而定。
4、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附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常用风湿痹症、中风后遗症、肌肤麻木、肌肉微弱等,本法要求动作迅速。
5、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操作方法是先在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也可用水。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经络、肌肉、骨骼循行线路推动,反复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紫红为度。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
四、启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落。
五、常见问题
1、烧烫伤 处理原则:自来水迅速冲洗20分钟左右,涂抹烧烫伤膏药,必要时医院处理。
2、水泡 起罐后罐周皮肤出现水泡或罐斑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可自行消退,如出现小水泡者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泡大着需医院处理。
六、举例
1、留罐
风寒感冒:畏寒怕冷,流清涕,咳白痰等等,大椎穴留罐,可配合灸法。
局部疼痛:找准阿是穴,留罐。如退行性膝关节炎,腰痛等。
除湿: 背部膀胱经多罐、留罐。
2、走罐
缓解疲劳:背部膀胱经走罐,刺激背腧穴,调整脏腑功能。
感冒:背部走罐,去除寒邪、热邪、湿邪。
疼痛:面积较大者,可走罐,顺经络或肌肉方向。
3、闪罐
神阙穴闪罐治疗失眠。
刮 痧
一、概念
刮痧疗法,是指用铜钱、瓷匙、水牛角、纽扣等钝缘光滑的硬物器具,蘸植物油、清水、酒、活血剂等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机理是通过器械作用,刺激穴位、皮肤经络,将皮下乃至深层组织、内脏之邪气呈现于表、通达于外,从而达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调动卫气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其机理可能在于它使微细血管扩大或破裂,造成充血或瘀血,化为一种刺激源,形成一种反射,以活跃生理机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抗御疾病,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二、刮痧方法
1、轻刮法:亦称补法,是初学者常用手法之一.是指刮痧时刮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或下压刮拭力量小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儿童、妇女、老年体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亦称泻法,是针对骨关节软组织疼痛性病症所采取的一种手法。在刮痧时刮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或下压刮拭力量较大,以患者耐受为度。多适用于年轻力壮、体质较强或背部脊柱两侧、下肢及骨关节软组织较丰满处的刮痧。
3、直线刮法:亦称直板刮法,就是利用刮板的上下边缘在体表
进行直线刮拭。操作者一般用右手(左手亦可)拿住刮板,拇指
放在刮板的一侧,其余食中指或四指放在刮板的另一侧。与体
表呈45度左右,刮板薄的一面1/3或1/2与皮肤接触,利用腕
力下压并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要有一定长度.适用于身体比
较平坦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和头部,是一种常用手法。
4、弧线刮法:是指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如胸部肋间隙、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多用此法
5、点压法:亦称点穴手法,多用于穴位或痛点的点压.与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厚的边角与皮肤形成90度垂直.力量逐渐加重.以耐受为度,保持数秒钟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操作时将肩、肘、腕的力量凝集于刮板角,施术要求灵活.既要有弹力,又要坚实,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直接不宜刮拭的部位和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此法是一种较强刺激手法,具有镇静止痛。解痉作用。
6、揪痧法:是指操作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
指、大拇指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或撕扯特定部位,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直到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瘀点。主要用于印堂、天突和背部夹脊穴。
以及部位而定,手法灵活选择,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强调“出痧”,以免损伤体表,造成疼痛或病情加重。
三、举例
1、感冒:沿背部膀胱经走行刮痧。
2、疼痛、麻木:局部刮痧。
3.、除寒湿:背部刮痧。
5、失眠:督脉及夹脊穴,膀胱经,脏腑功能调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