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着床在前次子宫下段即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就叫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妊娠,简称切口妊娠。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孕卵运行过快、剖宫产引起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乏;受精卵着床,发生底蜕膜缺损;滋养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并不断生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等有关。普遍认为本病病因是各种手术操作所致的内膜损伤,如刮宫术、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成形术、宫腔镜甚至手取胎盘术等。本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特殊性,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有停经史、子宫体增大、血HCG升高等正常早孕表现。超声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具有较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声像图特点为宫内孕囊或胎盘组织位置低,位于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与切口肌层无分界,孕囊与切口间血流丰富,子宫下段前壁中等回声,回声不均,达浆膜见血流,孕囊种植下段前壁切口处,宫颈无异常。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异位妊娠。但孕早期难确诊,易误诊为先兆流产、不全流产等。一旦继续妊娠或误诊后行人流刮宫可发生无法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子宫破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异位妊娠类型。因此,一经确诊,应及时中止妊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切口妊娠的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急需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快速,安全,可清楚显示出血的血管,准确进行栓塞,因此可作为切口妊娠首选的治疗方法。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再进行负压流产术,不但术中出血减少,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我们主张切口妊娠一旦确诊,应先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再在一周内行负压流产术。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止血迅速,恢复快且微创的优点,既保留了子宫的完整性,又保留其生育功能。有条件的医院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时应首选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流行病学、病因 Larsen and Solomon报告首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国外文献认为该病的发生率在1:2,216~1:1,800之间,占异位妊娠的6.1%,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4±5.7岁,与怀孕次数无关,症状出现时间在平均7.5±2.5周。目前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原因尚不确切,有专家认为其发生是因为切口有微空隙存在,允许孕囊种植于其内,而微空隙的形成与刮宫、剖宫产、子宫腺肌症有关,尤其是剖宫产,由于剖宫产中损伤了子宫内膜基底层,从而促进了孕囊渗入和在子宫肌层内生长。也有学者认为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发生和臀位分娩有关系。
早期诊断 剖宫产瘢痕妊娠可导致子宫破裂、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早期诊断尤为关键。诊断应该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包括停经史、腹痛、阴道出血。影像学技术包括阴道彩超、三维B超、MRI。阴道彩超认为是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最基本的检查技术,文献报道其敏感度为84.6%。三维B超可识别与妊娠相关的新生血管形成特征,特别有助于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对超声诊断有怀疑的病例,专家已建议加用MRI帮助确定诊断,MRI图像可清楚地显示孕囊在子宫前壁着床位置。
放射介入性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价值 自1972年 Rosch等首次报道了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技术治疗胃肠道出血获得成功以来,作为保守治疗的微创技术,已在治疗妇产科疾病如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宫颈妊娠中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取代子宫切除治疗大出血的技术。以往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大出血病例多行全宫切除术。目前多提倡采用保守性治疗。目前国内利用介入技术治疗切口妊娠的报道并不多见。经妇科及超声检查诊断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方法,明胶海绵做栓塞剂一方面可迅速阻断血流,加速滋养叶细胞活性丧失,减少阴道大出血的发生,避免子宫切除;另一方面明胶海绵12~24天即可为机体吸收使血管再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正常子宫血供的影响。子宫动脉栓塞快速、安全、效果较好,失血量明显减少,并可保留子宫,均在术后1周内出院,HCG在两个月内恢复正常,与氨甲喋呤(MTX)保守治疗相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无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对病情危重的出血患者不失为值得选用的应急止血手段,介入治疗后,在B超监视下行清宫术,不但术中出血减少,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以防盲目刮宫造成子宫穿孔或甚至切除子宫。
对于无大出血的患者,虽有单纯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成功病例,但一方面药物治疗所需时间长,另一方面治疗过程中还有发生大出血的风险。因此子宫动脉MTX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是目前治疗切口妊娠的首选方法。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氨甲喋呤(MTX)使子宫下段局部有高浓度的胚胎毒药物,有利于尽快杀死胚胎及加速滋养叶细胞活性丧失,避免子宫穿透大出血发生,氨甲喋呤呤杀胚胎作用的药物效果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3~4天后作用较完全,胚胎局限性机化。而患者全身处于较低的药物浓度,降低了化疗副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