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为开放性腔道,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之一,正常情况下是以乳酸杆菌等优势菌为主要组成的微生态系统。阴道微生态平衡是维持女性生殖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一旦出现微生态失衡或菌群失调,则可能引起生殖道感染等疾病。
一、什么是阴道微生态系统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内寄生着50多种微生物,主要栖居于阴道四周黏膜的皱褶中,其次是穹隆,部分在宫颈。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常驻菌有乳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B族链球菌、粪肠球菌、支原体、假丝酵母菌、消化球菌和类杆菌等,乳酸杆菌是阴道内主要常驻菌,占阴道常驻菌的90%以上。
二、阴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阴道内正常菌群与宿主、环境保持着协调的、动态的平衡,即阴道微生态平衡,可发挥以下作用:
①生物屏障作用:有层次、有序地定植在阴道粘膜上皮的正常菌群,犹如一层生物膜,不仅对宿主起占位性保护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定植力,使其他致病菌不易粘附于阴道粘膜上皮。
②维持酸性环境:如前所述,乳酸杆菌使脱落上皮中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阴道环境维持弱酸性,有利于抑制许多微生物生长,而维持阴道自净作用。
③免疫作用:和其他部位正常菌群一样,对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抵御致病菌的入侵。
三、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因素
1、雌激素水平
阴道上皮细胞表面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启动上皮细胞一系列生理活动,包括糖原的生成。由于妇女一生中雌激素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妇女阴道菌群也有变化。妇女在月经周期内的雌激素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因而也会相应出现阴道菌群的变化。
2、性生活
性生活对阴道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精液呈弱碱性,一次性交后8 h内阴道pH值不能恢复正常。同时,性生活也有传播疾病的可能,如淋病双球菌、衣原体、人体支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等均可由性交带入阴道内,产生相应的感染疾病。另外,避孕器具(避孕套、子宫帽、阴道隔膜、阴道橡皮圈、宫内节育器尾丝等)的应用,也会对阴道微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3、其他
生殖道手术、药物(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往往会改变阴道内环境,全身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全身或局部感染等也是影响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此外,个人生活和卫生行为、经期卫生用品、社会经济地位等也会对阴道环境有所影响。
四、阴道微生态失衡(菌群失调)
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假丝酵母菌寄居,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其中白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一旦阴道微环境中平衡状态被破坏后,白假丝酵母菌则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阴道内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瘙痒、灼痛,以夜间为重,还可伴有性交痛,排尿时灼热感。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分泌物为白色、稠厚、豆腐渣样,甚至块状,外阴阴道粘膜充血水肿。通过对分泌物的显微镜检查,找到白假丝酵母菌的芽胞和假菌丝者则可确诊。主要以抗真菌治疗,但较易复发或重复感染。
2、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是由多种细菌的复合感染而致,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数目减少或缺失,而其它阴道微生物群数量增加,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被加德纳菌及混合性厌氧菌群所代替。
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白带增多并有异味,一些患者尚可出现外阴瘙痒及烧灼等不适症状。检查发现阴道内乳白色匀质分泌物多,而阴道粘膜无充血等炎症表现。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有以下四项:
①稀薄匀质的阴道分泌物;
②分泌物有异味(氨气味试验呈阳性);
③阴道pH值大于4.5;
④阴道分泌物涂片查见线索细胞。四项中有三项呈阳性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主要治疗以抗厌氧菌治疗。
3、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属于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率很高,是常见的阴道炎。滴虫的感染与阴道内的环境有密切联系。最适宜阴道滴虫生长的pH值为5.2~6.6。健康妇女阴道中以乳酸杆菌为主要菌群,使得阴道pH保持弱酸性,抑制滴虫生长。而在阴道环境失衡时,由于阴道pH值增高,使隐藏在腺体或阴道皱襞中的滴虫易于繁殖,滴虫消耗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妨碍乳酸杆菌酵解产生的乳酸减少,使阴道内pH值趋于碱性,有利于滴虫及其它致病菌的生长,使阴道微环境失衡加重。
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白带增多,呈乳白色或黄绿色,有时为脓性白带,常呈泡沫状,有臭味,其次为外阴瘙痒,以阴道口及外阴为显著,伴有烧灼感及性交痛。分泌物的显微镜检查,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主要治疗以抗滴虫治疗。
阴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阴道炎发生率高,可反复发作,是危害妇女生殖健康,给广大妇女带来困扰的妇科炎症。要想祛除病痛除了针对致病菌治疗外,重新建立健康的微生态也很重要。需要去除诱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