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高通量的二代基因测序甚至全外显子测序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得高通量的个体基因筛查成为可能,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一些单基因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型和电生理检查相识,但致病基因却有好几十种,现在可以通过专门的基因芯片同时检测几十种基因;对于肢带型营养不良,通过专门开发的肌病芯片可以筛查上百种类型;还有多种疾病可以通过专门的基因检测。
一切听起来是那样的美好,人们憧憬着有朝一日看病的情景:只需要取少量的血血,然后通过基因检测就能诊断,不再像现在这样进行繁琐的程序。这样的画面的确太美,但是我要说的是,仅仅依靠基因检测是无法取代医生的诊疗和其他辅助检查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许多疾病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2)很多疾病是多基因疾病,基因检测没有目标;
(3)目前的高通量芯片检测方法对于在内含子区域的突变,动态突变,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存在缺陷;
(4)由于方法学原因,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5)遗传异质性的存在,即使有突变不一定发病,还存在表观调控等因素;
(6)高通量基因检测可能得到多个异常基因,是否都是致病基因?
我曾经的一个患者,经过肌肉活检确定是脂质沉积性肌病,给予维生素B2和左卡尼汀治疗后明显好转,进行基因检测提示是杜氏肌营养不良,令人啼笑皆非。所以,基因检测结果的判断应慎重,必须结合临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