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phenol)也称为酚酸(phenolic acid)、石炭酸(carbolic acid),羟基苯,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一种弱酸。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研究表明,浓度为0.1-1%时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浓度为1-3%时可以杀灭细菌,浓度为3-5%起到非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浓度大于5%可以起到局部麻醉作用。苯酚的处理肿瘤残腔的作用机制为其导致细胞蛋白变性坏死,引起细胞通透性增加及细胞结构破坏。
苯酚用于骨肿瘤的局部灭活的浓度为5-95%不等。研究表明使用5%的苯酚可以达到和高浓度苯酚相似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5%的苯酚为比较常用的使用浓度。增加温度并不能明显的增加其治疗效果,因此,并不推荐增加苯酚溶液的温度进行肿瘤残腔灭活,以免增加苯酚的吸收导致中毒。使用方法包括室温下瘤腔内直接灌注或者使用棉条或者纱布涂抹残腔。使用苯酚处理残腔之前要冲洗残腔,去掉组织碎屑及血凝块,以免影响处理效果。术中注意对周围的软组织的保护。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使用苯酚涂抹至少要使用3次,苯酚的使用时间文献报道不一,从1分钟至6分钟不等。有研究表明使用苯酚需要6分钟才可以有效杀灭骨巨细胞瘤细胞。灭活后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彻底洗净,以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苯酚大量吸收导致心脏或者肝肾功能衰竭。
苯酚治疗骨肿瘤最早的报道为1910年。Bloodgood首先使用橡皮绷带(Esmarch's bandage)对患者肢体进行加压止血后,对包括骨巨细胞瘤在内的多种骨肿瘤进行病灶清除、纯石碳酸灭活,随后使用酒精或者蒸馏水进一步处理肿瘤残腔,然后使用骨蜡涂抹残腔,取得比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骨巨细胞瘤刮除后使用苯酚处理残腔术后肿瘤的复发率为0-34%。部分研究表明使用苯酚处理结合骨水泥填充术后肿瘤可以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Capanna1985年报道了对69例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结合植骨治疗,其中14例患者使用石碳酸灭活,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7%)。而55例未进行石碳酸灭活的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复发(47%)。Capanna于1990年进一步对骨巨细胞瘤局部治疗方法进行了报道,其中,280进行肿瘤刮除而没有进行辅助灭活措施的患者中,45%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而采取病灶刮除进行苯酚灭活(n=147例)、液氮冷冻(n=20)及骨水泥填充的患者中(n=187例),出现局部复发的患者为17%。采用不同处理措施的组别之间复发率无明显差异。采用苯酚灭活结合骨水泥填充的33例患者中,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可以明显降低至3%。
2008年,Knochentumoren1报道了384例次肢体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并进行了平均64.2个月的随访。306例次进行了囊内刮除术。其中103例进行单纯病灶刮除的患者中49%的患者出现了局部复发,102例进行刮除骨水泥填充的患者中33.3%出现了局部复发,进行病灶刮除、85%苯酚灭活、骨水泥填充的患者中,24.2%出现了局部复发。其中进行苯酚灭活与否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进行骨水泥填充与否两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国内也有作者采用苯酚处理骨巨细胞瘤残腔。惠正广等及乙军等分别报道了对21例和19例患者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采用苯酚灭活,术后复发率分别为9.5%和11.7%。高博等2010年报道8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了病灶刮除,平均随访70.2个月。其中进行苯酚灭活,无水酒精灭活,50氯化锌灭活分别为22例,46例,19例,术后复发分别为6例,14例,3例,复发率为27%,30%,16%。经过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苯酚局部处理残腔术后并发症比较少见,主要为周围软组织的化学灼伤,因此手术中使用苯酚时要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束及软组织。文献表明使用苯酚处理残腔出现骨性关节炎、感染、骨折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液氮冷冻治疗,目前文献检索未见术后出现严重心肺或肝肾并发症的文献报道。使用苯酚的作为辅助残腔处理措施的最主要问题为造成污染及其潜在的致癌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