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者,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矣。《医宗必读》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胃土也,生万物而法天地,治中央,为人身之枢纽,灌溉四旁。老年患者常有多个脏腑机能衰减,易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从而使得诊治头絮繁复,错宗复杂,难以入手。
因此,调理好脾胃,疏通一身之枢纽,可以说是治疗老年患者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良药下咽,胃即纳之,若脾胃虚弱,不但不能操纵使药行,反而会使服下之药不治已病反生他病。所以有“脾胃亏损药不运,纵有名医陷入坑”之说。笔者在诊治老年患者过程中,十分强调顾护脾胃的思想,逐渐有一些体会,录于下文,以期和同道探讨,敬请斧正。
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廖宇一、补脾益气,注重风药。东垣《脾胃论》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为助阳也。”不少老年患者脾胃素虚,或病伤及脾胃,气阳衰微,尤易下陷阴中。临床常见腹胀,食后尤甚,纳呆纳差,倦怠嗜卧,大便时干时稀等症,舌质淡,苔多白腻,脉多左关弦右关弱。
此乃脾胃虚弱不运,升降失调所至。笔者每于此在益气健脾药中加入二三味风药,生发脾胃之阳气,上出于阴分,使地气上腾于天,浊阴自下降于地,喜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化裁,该方既有黄芪六君健运脾胃,又有柴、防、二活升阳胜湿,更佐以连、芍、泽泻平肝降浊,随证加减,可谓得心应手,每获良效。
二、药味难服,调之以甘。中药汤剂大多味苦,气味难闻,服用口感很差,这是事实,也是影响其推广普及的因素之一。若老年患者脾胃功能不好,或需长期服药,而每次服用概即一大碗,常常会使脾胃更伤,甚至出现服药后即感恶心,呕吐,食欲更加不振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是使胃能纳药。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首先尽可能选择一些性味甘淡或是纯正之品,其次在药味剂量搭配上,尽可能突出甘味药的剂量如炙甘草,九制陈皮,金橘饼等,以胃能纳、脾能运为第一步,不求速效,先巩固好脾胃功能,再作下一步的治疗。蒲辅周老前辈曾治一人,呕吐腹泻不止,四肢冰冷,舌红少苔,诸药不纳。
蒲老方取乌梅丸化裁,重用乌梅,炙甘草至几钱,而连、柏、姜等药只用至几分,再以灶心黄土煎汤代水熬药,缓缓送服,突出酸甘之味,患者纳药而效。此案可谓先得吾心,值得揣摩。三、虚不受补,煮散为上。老年患者脾胃虚弱者甚多,若徒然服以补益之药,常常会适得其反,转生他病。究其原因,脾胃素虚者,本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全身气机易呆滞。
而补药大多有滋腻壅塞的特点,因此脾胃不但不能操纵使药行,反而会使服下之药不治已病反生他病,往往会出现胸腹胀闷,纳呆纳差,二便不调等症状。笔者以为,老年患者的补益应以药性平和为佳。其中,煮散不缔为老年患者补益的一种好方法。煮散风行于唐宋金元时期,有节约药材,便于吸收等优点。李东垣所创立的很多效方既采用煮散的方式服用,即小剂量多次服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之人。
近代岳美中,蒲辅周等老先生尤其推崇此法。常用代表方为仲淳资生丸。笔者临证时每于补益药中佐以陈皮,佛手,香橼,木香等二三味醒脾行气之品,静中有动,补而不腻,再将方药四五副和一起,打为粗末,每次取用一勺,加入20-30毫升水,煮沸5分钟即可。日服二至三次,半月至一月为期,多获良效,且无不适,患者乐于接受。四、脾胃衰败,食疗建功。《内经》云:“临病人问所便。”
笔者每于临床体会颇有感悟。曾诊治一老年风心病患者。卧床半年余,多方诊治,脾胃衰败,纳呆纳差,消瘦,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加上医院伙食条件有限,更是进食极少。服用中药上百剂,过伤脾胃,现在闻及中药气味即欲作呕,强服之必吐。几乎束手无策,只以点滴对症治疗。不久,患者自认为时日无多,遂回家调养。一月后,再次见此患者,竟大吃一惊。该患者正在走廊散步,且精神气色大有改观。
以为服用何种灵丹妙药,竟有如此神效。患者一笑之,只不过回家后日进美食耳,不料胃口渐开,精神日进,并未服用任何药物。笔者对此感慨不已。后翻阅医书,见古人龙镇川治一久虚之人,补益久不效,遂问病人所喜者何。答曰最喜食羊肉。遂以羊肉煮食之,汤代水熬药,而获效。近人蒲辅周治一重病人,百药不效,亦以患者所喜之茶水取效。
由此悟出脾胃衰败之人,万不可强服药物,更伤胃气,应取患者平素所喜之物,少少服之,以助胃气,脾胃之气一开,后天生化有权,方能驱除病邪。五、补脾健胃,醒字当先。老年患者易脾胃受损,气机呆钝,湿邪内聚,往往有脘腹胀满,进食无味,纳呆纳差等症。虽然健脾和胃除湿等治法较为稳妥,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在治疗上诉疾症时若以醒脾为关键,则可较快打开患者胃口,恢复患者的食欲,从而提高疗效。
常取炒香瓜仁,炒香枇粑叶,九制陈皮,金橘饼,玫瑰花,代代花,甘松,绿萼梅等清香流动之品,自拟“醒脾流气饮”以冬瓜仁,九制陈皮,玫瑰花,甘松,白寇仁,乌梅合方,随症加减,多获良效。六、阴虚假象,补土为本。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有不少老年患者,以口干,便秘前来诊治。视其舌质嫩红有津,但光洁无苔,脉多弦或缓。起初诊为肾阴虚,投以地黄剂,效果不显。
后思之此证阴虚证据不足,舌质嫩红而非苍老、干枯而红,脉不细数,断非阴虚所致。悟及此乃脾虚失运,脾阴不足,津液不能上腾下濡所致。改投参苓白术散加减,重用生白术、山药,豁然而效。总之,在治疗老年病患者时,应注意脾胃这一要点,无论汗,下,攻伐,皆以顾护胃气为本,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方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