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肿瘤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原发部位得到控制、生存期延长,骨转移越来越常见。骨是除肺、肝以外第三易发转移的部位,其中又以脊柱转移多见,约占60%。 其次为骨盆和下肢长骨,膝、肘关节以远较少见。 原发癌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常见为乳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
骨转移病灶的形成是原发癌经血行转移,肿瘤细胞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较公认的转移方式为:
①原发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进入脉管系统(血液和淋巴) ;
②肿瘤细胞脱落释放于血循环内;
③肿瘤细胞在骨髓内的血管壁停留;
④肿瘤细胞再透过内皮细胞逸出血管, 继而增殖于血管外;
⑤转移癌病灶内血运建立, 形成骨转移病灶;
⑥邻近的肿瘤组织直接侵蚀。
骨同位素扫描ECT是发现骨转移的主要手段,X线摄影、CT、MRI也常用于骨转移的诊断,CT、MRI不仅能显示骨病变,也能显示周围软组织病变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PET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骨转移的诊断。
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骨转移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骨转移引起转移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骨转移并非威胁恶性肿瘤患者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如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则可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出现骨转移患者应及时治疗。
对于已有骨转移的患者,局部瘤体的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因此需综合治疗联合局部治疗。
(1)手术治疗
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恢复或保存肢体功能,有利于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同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其带瘤生存质量。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症,适度的外科手术对骨转移癌患者有积极的意义。造成骨转移的原发肿瘤复杂多样,骨转移癌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选择必须个体化,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与局部状况和对治疗的期望以及原发癌的诊治情况,对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的疗效是否敏感,了解原发癌的预后。
(2)化疗
化疗,特别是大剂量的规范性化疗,使得大约80/~85%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可以行保肢治疗,并且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多处于癌症晚期,联合化疗在缓解率和生存期方面优于单药化疗,而且对一般状态较差的患者也适用。化疗药物选择主要依据原发灶的细胞学性质而定。
(3)放射治疗
包括外放射、近距离放射治疗,是治疗许多对放疗比较敏感的恶性骨肿瘤重要方法,放射治疗的主要目的[18,19]:①局部治疗肿瘤,直接杀灭肿瘤细胞;②缓解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③缩小瘤体,以便手术切除;④肿瘤姑息性切除后放疗。125I(碘-125)等中等半衰期低能量射线的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近年来异军突起,不仅可用于单个病灶治疗,也可用于多个骨转移灶。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显示出疗效高、副反应小、治疗周期短的优点。
(4)介入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将骨水泥注入椎体以期缓解疼痛和防止椎体塌陷,适用于侵袭性椎体血管瘤和不能手术的椎体溶骨性肿瘤所致脊柱稳定性下降及后背部疼痛。介入化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动脉介入化疗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低毒副作用。在血管解剖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应尽量对增粗和肿瘤染色的靶血管行栓塞治疗。
(5)内分泌治疗
一些激素依赖型肿瘤对内分泌治疗有效,如激素受体阳性型的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内分泌治疗尤其重要。对内分泌治疗患者应逐月复查病情,可用药直至病情进展为止。降钙素能防止骨钙丢失而增加骨量,并且还具有中枢镇痛作用,从而控制骨痛。
(6)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类药物化疗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骨转移性肿瘤治疗方案,它可以抑制骨溶解,缓解疼痛,减少并延缓转移瘤的骨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为肾毒性。
(7) 放射性核素疗法
89锶(89Sr)、153钐 (153Sm)、32磷(32P)等放射性核素药物不良反应小、止痛率高。其主要适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其它成骨性骨转移瘤,对外放疗后复发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8) 麻醉镇痛药物疗法
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的指导原则,现已被认为是控制晚期癌症疼痛的标准方案。对于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多为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常需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该类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对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其初始剂量需控制为常规剂量的50%~70%,且给药间隔延长为6~8小时。
(9)其它治疗:业已证明有效的物理疗法,如HIFU、RFA、微波、冷冻等,也可以作为骨肿瘤的局部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基因治疗等方法也在探索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