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擦亮心灵的窗户”
“今天的视网膜手术,其中有一位七十几岁的老大爷,右眼失明多年,现在左眼视网膜脱离视力急剧下降,我们选择方案时谨慎又谨慎,手术时仔细又仔细。手术很顺利,希望老人在光明中度过有生之年。”
这段文字来自袁教授的个人网络主页,字里行间是一位医者对这份职业的虔诚。在主页的欢迎词中她还写道:“用心擦亮心灵的窗户。”回望在眼科工作的二十余年,袁教授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感受到了每一位病人对我的尊重,因为他们也体会到了我的真诚。”
袁教授门诊量很大,有时一个上午要看七八十个病人,并且常常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袁教授说,很多四川、贵州等外地的病人,来重庆看一次病挺不容易的,我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尽可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此外,她每年还有八百余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袁教授仍然坚持认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从业以来收到无数患者真心的谢意。
保全病人的眼睛,就是拯救他的家庭
袁教授最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外科治疗和眼底病诊治,显微镜下的她,凭借灵巧的双手为无数病人带去了光明。“有一位独眼病人刚刚出院,病人家里条件差,一只眼睛已经无法挽救,另一只眼睛也失明才来就诊。但令人欣慰的是,最终我们还是保住了他的一只眼睛,也拯救了这个家庭。”而袁教授提到的这位病人就患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这位男性病人四十来岁,已经在外院做过多次手术,医生们认为已经没有希望了,病人在绝望中找到新桥医院。袁教授接诊了这位病人,为他做了相关眼部检查,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手术后,他已经能够外出打工挣钱,一家人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
一位曾经双目失明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老婆婆也在袁教授这看病。第一次就诊时,老婆婆一听要手术,血压马上飙升至200mmHg,医生们都拿她没辙。袁教授亲自前去为她做心理辅导,手术时又请来内科及麻醉科的医生协助,手术顺利完成。如今老婆婆的视力已经逐渐恢复,可以独自来医院复诊,同时她还介绍了许多患眼病的亲朋好友前来就诊。
在谈及老婆婆的病例时,袁教授不忘向读者提醒:“‘糖网’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对视力影响很严重。许多糖尿病病人不知道二者的关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最终导致失明,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年一定要检查一次眼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袁教授或开讲座或做培训,为患者及眼科医生普及大量“糖网”的知识,让更多的患者了解“糖网”。
最先抵达汶川灾区的女医生
作为一名军医,袁容娣教授不仅履行着医生的职责,还坚守着一名军人天职。1998年,袁教授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赴西藏昌都为当地患者做白内障手术。忍受着4500米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袁教授连续工作一个月,为400多位病人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当地交通不方便,有的病人赶了三四天的路才找到我们,让我们很感动。其中有一天,我们连着做了七十几台手术,虽然已经很累,但那份成就感还是让我们兴奋得睡不着觉。很多藏民为我们献上了哈达,端来了香喷喷的牦牛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了!”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场景时,袁教授的脸上仍然流露出那份满足感。
十年之后的2008年,汶川发生8级地震。袁教授积极请愿加入第三军医大学汶川地震医疗救援队。在前往灾区的路上,她和战友们驱车走过乱石翻滚的山涧,在白雪皑皑的夹金山中绕行,几次还险些掉进河里。历经险途,他们成为最先抵达汶川灾区的救援队,而作为其中唯一一名女性,袁教授也成为了最先抵达汶川灾区的女医生。地震过后,到处灰尘满天,结膜炎疫情一触即发。袁教授和战友们奋勇深入一线灾区进行诊治和防疫工作,不仅救助了几百名受伤灾民,还阻止了大规模结膜炎疫情的爆发。
无论是和病人交流时的真诚,还是治病救人中的严谨,在袁教授看来,都来源于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而人生中的这两次特殊经历,更是让她体悟到一位医者的价值,使她更加珍惜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