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Lyme disease)系由伯氏螺旋体致病菌所引起,通过外形很像臭虫样的带菌蜱类(俗称草爬子或草虱子)叮咬而传播的一种全球人畜共患性疾病。因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洲莱姆镇首先被发现而得名。自1986年起我国多处(特别是山区、林区和牧区)也相继出现了本病的流行,随着近年来到山区、林区、牧区和自然疫区等地方旅游人员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地区有扩大趋势,如一旦患病和误诊误治,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故不能不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今年旅游旺季已经来临,特给大家提个醒。
人和鼠、兔、狗、狼、猪、鸡和鸟等易感动物,皆可因被带菌蜱类叮咬而感染和发病。人们的感染机率主要取决于进入高发病区与自然疫源区蜱类的实际接触时间长短和频率有关。再此病的流行与当地蜱类的密度和气候有关,蜱类的活动旺期为每年的4~5月和8~9月的较湿温季节。当带菌或患病的上述动物被蜱叮咬时,伯氏螺旋体将被吸入蜱体。这类小虫常憩附在小草和小树梢上,伺机先爬到行人的腿、手、足和颈部,并常喜欢停留在腹股沟和腋窝等较温热的体部。通过蜱类叮咬伯氏螺旋体被注入人体内,并随血液和淋巴液散布至全身各处。螺旋体可长期存活于人体组织、血液、脑脊液和关节液中,如治疗不当和不及时,将导致不断复发缓解和进入慢性炎性病理过程,而长期不愈。
早期螺旋体多游走至皮肤,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红斑多见于下腹、大腿内侧和腋窝等处,伴有轻度痛痒和烧灼感,一般2月后可自愈,但别处又可复发。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热、乏力和淋巴结肿大。如发病数周至数月后心脏受损,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肌肥大、房室传导阻滞和左心室功能不全等症状,常可持续数日至数周,且常易复发。如神经系统受损,可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神经炎(以面神经炎最常见)、脊髓炎等症状,也可反复出现,数月后进入慢性期和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如发病数周至数年后骨关节受损,可出现反复发作的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的突发性单关节炎或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症状,其中以膝部等大关节最常受损,且易导致关节变形和残废。心脑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普及防病知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蜱类活动旺季进入山区、林区和牧区、及其家禽家畜饲养场内旅游时,应特别加强个人防蜱类叮咬措施。如穿戴长裤、长袖衫、长筒弹力袜和手套,并将裤口和袖口扎紧后塞入袜子和手套内;将上衣下摆塞入裤带内和扎紧裤带(也可改穿风衣或外套),戴宽边帽,穿紧领上衣和扎紧领口。返回住处时,应先在户外将衣帽、裤袜、手套等物脱下进行拍抖,以去掉附在衣物上的蜱类以保安全。如万一发现疑似莱姆病时,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因早期进行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多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