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
人们在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上强调了饮食、运动等的重要性,其实心理卫生的保健也对预防脑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9年美国学者提出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现在认为,A型性格的人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A型性格人的主要特征有:个性强、过高的抱负、做事积极进取、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容易冲动、大声说话、匆匆忙忙、竞争意识强、具有攻击性等 (Friedman and Rosenman 1959)。
另外一个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压力,又称为应激(stress)(Tsutsumi, Kayaba et al. 2009)。压力现在已经伴随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许多医生认为,即使没有高血压,仅仅压力本身也可以使血管功能受损,血管发生炎性反应,这些都可以诱发中风。有研究发现中风患者一年前发生负性事件(比如亲属的死亡、失业等)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如果患者同时又是A型性格的人,发生中风的风险又将加倍。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尽量避免负性事件的发生和改善性格缺陷。
当一个人紧张、暴躁可以诱发脑卒中,表现出的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有生物学的证据。当人体处在紧张、烦躁、暴怒等应激状态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活动增强,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HPA轴活动增加,引起高皮质醇血症,又可以引起向心性肥胖和代谢异常。如果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的话,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器官的衰老,体内的血管、心脏、大脑变得脆弱,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
健康的人群可以从以下方面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1、劳逸结合,量力而行:有些人废寝忘食,超负荷的工作,结果身体搞垮,英年早逝,反而失去了工作的持久性。只有很好地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忙碌一段时间后,给自己放个假。不要让满脑子都是充满着各种没有完成的工作,要一个时间段集中干一件事情,每次都是干当下的事情,避免让自己总觉得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干,总是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
2、修身养性,心态平和:通过读书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改善自己的缺点,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切不可暴怒,做到容人克己。有的人对别人的言行比较敏感,如果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而发怒时,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有消极思想或感受。要学会表达爱意,对配偶、子女、朋友、同事或者小动物等表达自己的爱意。当遇到不良刺激或压力时,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发怒;当情绪极度悲伤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走亲访友,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当要与人发生冲突时,可以离开现场,暂时躲避一下,等冲突消失后再回来;如果遇到忧虑的事情时,可以找配偶、子女、朋友、同事等诉说一下,发泄出这些忧虑情绪。
3、自我放松,不要紧张:在出现紧张、焦虑或者发生冲突前,先深呼吸,学会自我放松。平时可以学习做缓慢、有节奏的深呼吸,同时要在脑子里默想“放松”、“安静”。学会肌肉放松,从头顶到脚趾的肌肉都要放松,注意体会紧张与放松的区别,慢慢练习,最后整个身体就会越来越放松。自我按摩也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人们不一定非要在安静或者独处的时候放松,可以在看电视、坐汽车,甚至开会的时候都可以放松,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放松。当烦躁时,满脑子想的都是生活中负面的事情,体力活动是一个帮助自己非常好的方法,比如种花、跑步、做瑜伽、跳健身操、搞家居装饰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有人可以通过想象平静的大海,宁静的天空来放松心情,有人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放松,有人与他人交流等。可以尝试各种放松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方式,松弛自己的情绪,且不要让紧张的情绪影响休息和睡眠。
总之,应该保持心理健康,使自己心情愉悦,精力充沛;避免狂喜、发怒、忧愁、思虑、悲伤、恐惧、惊吓等不良情绪。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道德素养,个人意志等综合因素有关,所以提倡不断的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王效道,李心天,等. 2000)。
(二)、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
脑卒中的危险人群是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患者。这些疾病都是身心疾病,并且都是复杂性的慢性疾病。
这些脑卒中的危险人群在患病的不同阶段,心理问题可能不同。当疾病刚被诊断出来是,在疾病发展到出现并发症的阶段和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制定严格控制饮食、锻炼、戒烟、戒酒)的阶段,可能会发生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研究发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会随着患者对医疗护理依从性的提高而降低。同时有研究认为情绪障碍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是无情绪障碍患者的1.5-2倍。慢性焦虑、抑郁患者的HPA轴活性增加,引起高皮质醇血症,进一步影响血糖代谢异常,加重糖尿病病情和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慢性焦虑、抑郁会增加血小板的凝集度,增加炎性因子,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另外有焦虑、抑郁情绪人群的生活方式通常也存在问题,比如吸烟、不愿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又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的危险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形成恶性循环过程。因此,如果希望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一定要打破这些恶性循环链中的各个环节。
(三)脑卒中发病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疾患是发生焦虑和抑郁症状,也就是说情绪问题的出现最常见。调查发现,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抑郁又预示卒中预后不良,增加卒中后的病死率。因此,预防卒中后情绪障碍非常重要(Ghose SS, Williams LS et al. 2005)。
脑卒中发生后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包括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于是变得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体力也不如以前,会有自责的想法,觉得拖累家人,对不起家人,这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家人观察患者变得不爱说话,不愿意见人,整体躲在屋里,饭量下降,睡不好觉,经常唉声叹气,严重的会有自杀想法和行为。脑卒中发生后还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经常出现各种担心,比如担心自己的病好不了了,担心子女出意外了;同时会出现各种其他躯体不舒服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又没有检查出明显的异常,也就是说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不相符;有的患者总觉得委屈,容易掉眼泪;无名的害怕、恐惧,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等。有的患者会因为紧张、抑郁,变得脾气暴躁,易激惹。当症状较轻的时候,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心理治疗等方法缓解。当症状较重时,已经造成大脑中神经递质发生了异常,此时也许患者又罹患了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所以应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避免精神障碍的产生和恶化。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应该先到精神科就诊,由精神科医生判断是否发生抑郁障碍或者焦虑障碍,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在排除了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之后再做心理治疗,以免误以为只有心理治疗有效,采取相反的过程而耽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在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大脑中神经递质出现了异常,主要是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递质传导异常。目前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新、度洛西汀。具体服用哪种药物,需要到精神科专科由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决定药物治疗(Benjamin J. Sadock, Virginia Alcott Sadock et al. 2009)。
如何保持脑卒中患者心理和精神健康呢?提倡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来预防。
(1)从个人角度预防
患者应该保持一个积极治疗的心态,不要灰心丧气。患者得病后,小到他在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中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大到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情况发生变化。比如原来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能工作,能干家务,是被别人需要的人,现在变得身体虚弱,社会功能的下降,不能工作,不能照顾家人,成为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有的患者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会变得不自信,恐惧、害怕。所以要克服消极的思想,要预想疾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有研究显示,如果总是往消极的方向预想就会给患者带来很重的精神负担,长期处于这种精神负担之下,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低下,患病的机会就会增加。如果患者能消除消极思想而做出最乐观的预测的话,就可以改变对同样一件事情的态度,消除自己悲观、焦虑的情绪,事情反而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因为中风,患者的肢体暂时出现了瘫痪,此时不要过分着急,不要不停的想“我瘫痪了以后生活怎么办?”,而应该制定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肢体功能(Gilbert, 2000)。
(2)从家庭角度预防
家庭成员不要因为患者得病,不停地埋怨,应该鼓励、支持患者,让其从病痛的阴影中早日走出来。患者得病后肯定会有重重顾虑,担心的事情增多。比如患者得病后,最担心的是给配偶,子女找麻烦;有人担心自己病了,孩子等家人没人照顾;有人担心自己会受家人嫌弃,不愿照顾自己;有人担心以后难以解决家庭的事情,比如房产的分配等等。此时家属应该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帮助患者积极治疗。同时应该防止另外一个极端,有的患者的家属过分关注患者,总害怕照顾不好患者,放弃自己的工作一心照顾患者,反而给患者造成压力。这时家人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担心的事情,帮助解决患者担心的事情。总之,家庭的支持和关心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康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3)从社会角度预防
提倡社会不要歧视脑卒中患者,创造更多便利的公共设施,方便这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患者如果因为生病不能工作,减少了与原来朋友、同事的交往,提倡参加新的社区活动,结识新的朋友,避免出现孤独感,从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研究发现,良好的友谊关系,不但可以使患者有情感上的支持,也可以防止社会功能的减退。中风后,患者可能有肢体残疾,或者脑力活动的下降,不愿与外界交流,变得与人隔绝、闭塞,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应该建立多种功能的康复机构,培训康复专业人员,提高康复技能。提倡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脑卒中康复的知识,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有机会获得正确的医学指导,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方式,尝试多与外界接触,参加各类康复活动等 (伯恩斯 2009)。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建立康复训练基地,减少残疾,从而实施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黄悦勤、宋煜青)
参考文献:
Benjamin J. Sadock, Virginia Alcott Sadock, et al. (2009).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Friedman, M. and R. Rosenman (1959).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u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69: 1286C1296
Ghose SS, Williams LS, et al. (2005). "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after stroke increase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medical utilization three years poststroke." Med Care 43(12): 1259-1264.
Gilbert,P. (2000)。 走出抑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Tsutsumi, A., K. Kayaba, et al. (2009). "Prospective study 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risk of stroke." Arch Intern Med 169(1): 56-61.
王效道, 李心天,等 (2000). 中老年与心理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伯恩斯.大卫 (2009)。 焦虑情绪调节手册, 学林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