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瘘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动静脉之间“短路”,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直接在动静脉主干之间沟通。动静脉瘘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但最多见于四肢。躯干和内脏动静脉瘘较少见。
动静脉瘘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1.先天性动静脉瘘:由于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2. 创伤性动静脉瘘:多由于锐器伤所致,例如刀或枪弹穿通人体,同时损伤了临近的动静脉,使二者相互沟通,导致动静脉瘘。3. 人工动静脉瘘: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行透析治疗,可建立人工动静脉瘘便于穿刺及透析治疗。
由于先天或外伤所致的血管畸形引发的动静脉瘘,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随着时间延长,动静脉之间的瘘口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病变不断发展和蔓延累及临近的组织和器官。由于长期的动静脉之间短路,血流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接“抄近路”回流至心脏,导致心脏的负担日益加重,最终引发心脏体积代偿性增大、心功能衰竭、死亡。
动静脉瘘治疗非常困难,瘘口往往不是单一的,由于众多细小瘘口的存在,在封堵了大的瘘口后,细小瘘口可以逐渐增大为大瘘口,因而无法根治,只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较大瘘口的问题,对于细小瘘口无从下手。在以往,通过手术治疗,创伤巨大,容易损伤神经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因为在解剖直视下很难观察到较小的瘘口,因此治疗效果不佳,术后复发率非常高。
近年来,通过介入微创的方法治疗动静脉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种外周覆膜型人工血管的开发(例如Gore公司的Viabahn支架,Bard公司的Fluency支架等)使得封堵动静脉瘘口变得更加容易,既往某些通过手术无法封堵的细小瘘口也可通过覆膜支架进行封堵,尽管无法保证全部瘘口的封堵,但较以往的开放式手术相比,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复发率明显下降,是目前治疗某些动静脉瘘的首选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