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总论
凡可以导致下肢缺血的疾病总称为下肢缺血性疾病,这些疾病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有下肢缺血的表现及体征:轻度缺血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皮肤温度低,发凉怕冷。中重度缺血可出现患肢持续性疼痛,皮肤温度变得更加冰凉,皮肤颜色由苍白逐渐变青紫,甚至发黑坏死,患者的疼痛往往难以忍受,在寒冷及活动后更加剧烈。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截肢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类疾病目前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闭塞、因糖尿病导致的动脉闭塞、因动脉炎导致动脉闭塞以及因血栓而导致的动脉闭塞。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不难,但治疗难度大,问题多。随着现代介入技术的发展,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1、明确病因、控制原发病是前提:
首先要明确下肢缺血的原因,只有明确了下肢缺血的原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如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大动脉炎是导致肢体缺血的重要原因,但在病变活动期我们首先要控制大动脉炎,不能直接进行球囊扩张等治疗。而对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可能是导致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治疗缺血的同时还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要控制好血脂及血糖水平。而对于中青年男性则应注意有无外伤及吸烟史,烟瘾很大的一定要劝解其戒烟,否则会影响疗效。总之在明确原发病后,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然后尽早打通闭塞的血管。
2、尽早开通血管恢复供血是治疗的关键:
只有打通血管才能恢复下肢的供血,介入技术是目前开通血管最佳的手段,它不用开刀,微创,通过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粥样斑块切除等技术能迅速的打通血管恢复血液供应。过去手术治疗需要开刀,人工搭桥及人工血管替代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药物治疗起效缓慢,对于斑块疗效欠佳,甚至延误治疗时机,在开通血管方面远不如介入治疗有效。
3、后续康复治疗是疗效好的保障:
血管打通后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这些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剂、抗感染、理疗等。这些治疗在一入院就要同时进行,开通血管后继续治疗直到完全康复,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下肢缺血性疾病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之前必须明确病因以及血管狭窄闭塞的程度,对於中重度的缺血应尽早采用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恢复血供,然后配合药物治疗。切不可延误治疗时机,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