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同时,通常需要对手术造成的组织缺损进行修复重建。在进行修复重建时,既要重建缺损部位的功能和外形,也要重视减少组织供区在功能和外形上的损害。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各种血管化或非血管化组织瓣修复大型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得到普及。常用的组织瓣修复方法包括:邻近软组织瓣、前臂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腹直肌肌皮瓣等。 然而,这些修复方法对供区的外形和功能都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在口腔颌面部应用最为广泛的前臂皮瓣,除了其位于前臂的组织供区需行植皮覆盖创面外,还需牺牲1条主要的动脉。因此,寻找更加隐蔽的组织供区,尽可能减少或者避免供区的功能障碍以及外形毁损,仍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势是明显的:
1、属于穿支皮瓣,无需牺牲主干血管;皮瓣供血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该动脉切除后不影响股部血运;
2、皮瓣的血管蒂较长,为10~14 cm,血管直径较大,动脉约2.11 mm,静脉2.13mm,有利于血管吻合;
3、可修剪浅筋膜以下的皮下脂肪,制作成超薄皮瓣,用于口腔修复,有利于残余舌的活动;
4、供区较隐蔽,一般可直接关闭,不需要再次植皮;
5、可以和头颈肿瘤切除手术同时进行,不需要改变体位。节省了手术时间。
股前外侧皮瓣的主要缺点在于:
1、血管蒂管径相对小,静脉较薄,技术要求高。
2、穿支血管解剖变异多见。存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或者内侧支为蒂,高位皮支供血及缺如型的变异。增加手术难度和不可预知性。
3、超薄皮瓣的制作难度较高,而一般的股前外侧皮瓣较厚,折叠后较为臃肿,修复下咽环周性缺损或口颊洞穿性缺损不合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