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脑神经共有12对,三叉神经是第五对。三叉神经分为三支,分别传递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以及口裂以下的感觉,故名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其特点为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每次疼痛形式类似。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常有一“扳机点”,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因怕引起发作,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以致面部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倪端宇
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以右侧二、三支多见。两侧疼痛者少见,多先后患病,同时疼痛者更少,多一侧轻一侧重。
有的患者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有的患者痛时皮肤发红、发热或发凉,偶有剧痒者。
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不痛期(几日至几年)渐短,逐渐严重,自愈者少见。
全国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有200万左右,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如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伽马刀治疗等。目前业内公认的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法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
微血管减压术是1967年由Jannatta教授首次提出,以后Haines等对三叉神经与微血管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存在桥脑旁微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病例中92.5%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压迫神经产生疼痛的血管称之为“责任血管”。
常见的责任血管有:①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脑前下动脉,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③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脉一侧。
④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
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但单纯静脉压迫较少见。
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是:全麻,侧卧位,于患侧耳后、发际内行约4cm长皮肤切口,颅骨钻孔,成型骨窗约1.5×2cm,于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松解分离,并将责任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
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