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生理各异,喜恶不同,用药有刚柔之别。脾主运化,宜升则健,又为柔脏,喜用刚药。临床用药喜燥恶湿,常用药如:淡附片、炒白术、苍术、木香、砂仁、白蔻之类。
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平胃散、健脾丸等。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喜用柔润之药。临床用药如:沙参、麦冬、黄精、石斛、生地、玄参等,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一贯煎等。
2、补通适宜,动静结合,脾胃病症在治法上可用补、通两字概括。其所用药物的特性也可分为“动药”和“静药”。所谓动药,即辛香走窜之品,药性活跃,功效为理气活血,疏郁散滞。但久服易耗气伤阴,损伤正气,如川芎、枳实、青皮、陈皮、柴胡、香附、砂仁、白豆蔻等。
静药多具有补益滋腻作用,久服易阻滞气机,碍脾腻胃。如党参、白术、熟地、阿胶、桂圆、山萸肉、炙甘草等。调气行血,疏肝散邪之药多为动药,其性属阳;而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之药多为动药,其性属阴。
3、在一张处方中,一要动静药结合,二要寒热药相配伍,并注意补益与疏导药的比例。古人用方,补剂必加疏导药,方能使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如补中益气汤用陈皮,六味地黄汤用三泻,归脾汤用木香等配伍,均体现了这一组方特点。
4、切忌在临床上见虚用尽补药。有些确系虚证,但虚不受补,纯用补药,反而出现牙痛、口舌生疮、饮食大减、脘胁痞胀等症,使病情复杂化,欲速则不达。所以,组方用药要动静结合,补通适宜,以利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保证药物的正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