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糖的来源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主要是靠自身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即由蛋白质、游离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它是空腹血糖的主要来源;外源性主要来自人体消化吸收的食物,它是餐后血糖的主要来源。血糖的主要作用是分解产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多余的葡萄糖则在肝脏和肾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某些原因造成血糖来源不足和(或)利用过度,便会出现低血糖。
病因: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波动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略高,但一般不超过7.8mmol/L。相对恒定的血糖值对于保证大脑的供能,维持脑组织的正常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低血糖的病因很多,其中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是 “药源性低血糖”。主要是由于患者没能协调好药物、饮食和运动三者的关系所致。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降糖药物应用不当
主要见于:
①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
②未能随病情好转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③当由动物胰岛素换用人胰岛素时,没有相应下调胰岛素用量;
④预混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比例不当;
⑤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餐;
⑥进食量减少或者运动量增加但没相应减少用药剂量。在各种降糖药物中,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最常见也最严重(特别是在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中);其次是以优降糖为代表的磺脲类药物。其他各类降糖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单独应用时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同样会引起低血糖。
2、饮食不合理
主要见于:
①饮食控制太严,进食量不足;
②进食无规律,不定时定量;
③忽视两餐之间及睡前的加餐;
④用药后进餐延迟或没进餐;
⑤运动量增加而没及时加餐;等等。
3、运动安排不当
晨起空腹运动、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时间太长,等等,均可导致病人出现低血糖。
4、反应性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由于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延迟,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变化不同步。血糖高峰时,胰岛素未达到高峰,当血糖逐渐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却达高峰,致使患者餐后4~5小时(即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危害:短期、轻度的低血糖只会使患者产生饥饿、心慌、出冷汗、乏力、颤抖等身体不适感,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但严重(或长期)低血糖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如下:
1、低血糖反复发作会导致病情失控。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各种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出现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从而造成血糖显著波动。
2、频发低血糖所带来的不适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有些患者甚至因此拒绝治疗。
3、低血糖可造成严重脑损害。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而脑组织本身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
仅够维持5~10分钟的脑细胞供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长期慢性低血糖可使病人注意力涣散,性格行为反常,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甚至痴呆;而急性严重低血糖可导致精神错乱、抽搐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4、低血糖可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增加患者死亡率。低血糖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律失常,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冠心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5、严重低血糖可以致死。一般来说,轻度低血糖症可仅仅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脑功能紊乱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肌软无力、四肢颤抖、饥饿感、头晕、恶心等。
神经缺糖症状:
患者可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表现,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胡言乱语、答非所问、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神志恍惚、幻觉、嗜睡等,此时常被误认为精神病而贻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