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在医学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曾非常可怕、面目狰狞,也曾夺去好多人的宝贵生命,但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发展,对“炎症”本来面目的清晰认识,随着抗生素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突飞猛进,真正的炎症也逐渐淡出“杀手”排行榜,也逐渐变成了“小绵羊”。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披着炎症“羊皮”的“恶狼”。
一、炎性乳癌
炎性乳癌是一种特殊临床征象的乳腺癌,病理上并没有炎性细胞浸润,别看名字,其实它就不是炎症,实际上它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极差的乳腺癌。主要因为临床表现为乳房进行性增大、弥漫性红、肿、热、痛或不痛、还可以见到“橘皮征”,感觉非常像急性炎症表现,所以冠名“炎性乳癌”。炎性乳癌与年龄小及妊娠无明显关系,啥意思呢?就是炎性乳癌常发病于非妊娠哺乳期,妊娠哺乳期有急性炎症“保本兜底”,非妊娠哺乳期如果发现乳房短期内出现红肿热痛或不痛等急性炎症的临床表现,一定要高度重视,慎重诊断,最好不要胡乱就医,自以为是,乱打消炎药。一定要到乳腺专科就诊,我们见识过几例炎性乳癌被误诊误治耽搁的患者,的确恐怖。可以用“束手无策”来形容。
炎性乳癌的治疗原则上与其他乳腺癌不同,确诊后要首先综合治疗,利用化疗、内分泌、分子靶向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全身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当然必须在全面的病理诊断的前提下。经过综合治疗的轮番轰炸后,如果出现临床缓解和(或)病理缓解后,啥意思呢?就是红肿热痛或不痛症状明显缓解,局部淋巴水肿明显减轻(“橘皮征”好转),或再次病理取材后病检结果回报病理缓解后。才能实施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方式,而且手术绝对不能保乳。如果连续全身治疗后,临床及病理评价未见缓解,就得及时更换综合治疗方案,直至找到能临床或病理缓解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果贸然手术,势必无法收场。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症
小标题颜色都变了,说明没那么“恐怖”了,意思是不会影响生存,但多会造成乳房外形毁损。这种问题也算炎症的一种形式,病理上常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慢性肉芽肿形成,但疾病早期多不伴细菌感染,其实说白了是一大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个阶段用消炎药无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伴随细菌感染,合并出现细菌感染性炎症,小编之前有过专题推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阅。
在确诊后,治疗方法在学术界争论较大,至今也没有明确的临床规范及诊疗指南,所以表明该类疾病复杂多变,表现形式多样,治疗结果也千差万别。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乳腺专科就诊,啥意思呢,起码乳腺外科医生见得多一些,能在诊断治疗上少走弯路,少受罪,少吃亏。
小编结语:消炎药是伟大发明,但不是“炎症”克星。乳腺的非妊娠哺乳期“炎症”隐藏着极大的危险,真正是一头披着羊皮的恶狼,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也要抱有万分警惕,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轻信“抗炎治疗”,一定要去乳腺专科就诊,明确诊断后再接受治疗,生命和乳房是要悉心呵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