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Percutaneous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PAVR)是近年来研发和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由于瓣膜不像外科手术一样将瓣膜置换出来,所以近来又被称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VAI)。1992 年起既有Andersen等多名学者先报后道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的动物试验,并对置入器械进行逐步改进。
2002年法国医生A. Cribier首先对人体PAVR治疗。经皮带瓣膜支架发展已历经三代,目前第三代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为Cribier-Edwards生物瓣;另一种为CoreValve生物瓣。PAVR途径包括顺行法(经静脉穿刺房间隔经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途径)、逆行法(股动脉-主动脉路径)及经心尖法。
目前,PAVR主要的适应症为:
①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瓣膜口面积< 1 cm2 ) ;
②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EuroSCORE)≥20 %或美国胸外科学会危险(STS)评分≥10 %;解剖上适合TAVI(主要为主动脉瓣环内径、外周动脉内径在适合的范围)。目前临床入选病人绝大多数为为因高龄(>70-75岁)、存在严重合并症而不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35000多例患者接受了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治疗。新近研究报道的病例数越来多,手术效果也越来越令人鼓舞。近2年来发表的大型PAVR研究的结果显示PAVR成功率很高(93.3%-98.4%之间),30天死亡率8.5%-12.7%。由于入选的是年龄很高的高危患者,这样的死亡率还是可以接受。
常见并发症包括需要置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局部血管并发症。虽然国外TAVI研究较多、进展迅速,我国的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欣喜的是,2010年10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的已成功完成国内首例TAVI术,开创了我国PAVR的先河。
PAVR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动脉根部解剖复杂、手术难度较大,目前脑卒中及缓慢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目前技术还不能使置入的支架瓣膜与自体主动脉完全贴壁,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瓣膜移位和及严重的瓣周漏,血栓栓塞、支架寿命有限均存在潜在的风险,手术器械价格昂贵、目前尚无国产器械。
但是随着材料工程学的进步和医生介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相信现有的一些技术难题会不断被攻克解决,使主动脉瓣疾病介入治疗不断发展,甚至替代换瓣外科手术成为常规手术。Grube 博士说,“目前手术装置在不影响安全性的情况下缩小为18-F导管,使手术得到明显改进(局部血管并发症大大减低)。
该手术创伤性小,不需要心室辅助装置,不需要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切口的准备,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第三代瓣膜使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改变主动脉瓣狭窄的标准治疗,尤其是对那些主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手术高危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