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引发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由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健康意识的滞后,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加上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不合理膳食摄入,带来超重和肥胖,致使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型糖尿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
世界和我国范围内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据IDF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1亿9千4百万糖尿病患者。按照目前的流行趋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3亿3千万,主要原因为人口增长,社会老龄化,全球范围的城市化以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
在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将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测到2025年非洲,地中海东部,中东以及东南亚糖尿病患者的数目将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倍。其中约有至少50%的糖尿病病人未意识到他们已患病,在某些国家这个比例可高达80%。
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糖尿病已经成为第4位致死因素。WHO最近的数据显示,每年世界范围内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为320万,相当于每分钟死亡6人。在这些国家,糖尿病是引发心脏突发事件和中风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引起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的首位原因。目前世界范围内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费用占全部卫生经费的5%-10%。如果按目前的流行趋势,这个比例至2025年将增加到40%。
我国是当今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年增长速度加快,患者绝对数量庞大。估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达2000万以上,糖耐量异常者不低于3000万。WHO预测到202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4300万,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国家。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9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7%,之后十年时间,患病率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至1990年已达到1.2%,即每百人中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1440万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也处于激剧上升阶段,1995年达到1.5%,至2000年总患病率已达到2.4%。
其中20岁至74岁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3.21%,比1990年翻了一番还要高,年增长率高达1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加150万人以上。此外,由于都市化生活方式和肥胖患者的增多,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明显上升。
与世界其他国家类似,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率也较低。1999年广东地区一项调查表明,70%的糖尿病是在专项调查中首次发现。即我国糖尿病患者只有30%的人得到诊断, 2000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不足600万人得到确诊,而另有1400万不自知或没有被发现,而且据专家估计,在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只有40%左右的人,即240万人在坚持服药治疗。
我国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有研究以1993年的有关资料进行过统计分析,当年直接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高达22.16亿元(其中门诊总费用为19.30亿元,住院总费用为2.86亿元),而且这一费用尚不包括糖尿病所致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医院外的治疗和保健开支以及间接社会经济损失。
糖尿病和肥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体力工作常常被机器所代替,体力活动日见减少,由于营养过剩,肥胖者增多,而肥胖又容易患2型糖尿病。肥胖是2型糖尿病独立的高危因素,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伴有超重或肥胖。体重的增加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高度相关。
如果把体重指数(BMI)<23kg/m2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定为1.0,则BMI≥25 kg/m2的风险为5.5,即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了5.5倍;BMI≥30 kg/m2的风险为25,而BMI≥35 kg/m2的风险为72,肥胖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正相关。我国14省市的调查表明,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非肥胖者的2.91倍。
糖尿病的发生不但与肥胖程度有关,也与肥胖的持续时间有关。有研究发现肥胖时间小于5年者,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2.48,5~10年者为3.52,大于10年者可达5.98。
肥胖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与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和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正常人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密度约每平方微米中有10个受体,每个脂肪细胞上约有1万多个受体。肥胖者肥大的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密度减低、数目减少、与胰岛素亲和力下降。
由于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胰岛B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以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为适应这种需要,胰岛B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最终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生后,人体糖代谢和脂代谢进一步紊乱,致使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脂肪重新分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肥胖的程度。由此肥胖和2型糖尿病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虽然肥胖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但体重正常的老年人如果身体脂肪分布的部位不对,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危险性。这项研究发现,70岁以上体重正常的男女,如果腹部或大腿肌肉组织分布有大量脂肪,便可能与糖尿病的危险性有所关联。
领导这项研究的匹兹堡医疗中心古德帕斯特医生说,如果老人的体重不超重或不肥胖,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患上糖尿病的危险。正常体重的老年人,仍可能具有过多的体脂肪,而脂肪分布于身体的部位,便是影响罹患糖尿病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在参加这项研究的近3000名男女中,有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的人,他们腹部或散布于大腿肌肉的脂肪,均比那些葡萄糖耐量正常者为多。
内脏型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大于25的成年人才易患内脏型肥胖。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教授的研究显示有14%体重指数小于25的中国成年人也患有内脏型肥胖。也就是说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在内脏周围聚集,因此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
战胜肥胖预防糖尿病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环境因素的参与更为重要。衰老,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长期高热量摄入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巨大胎儿分娩史以及心理应激等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超重和肥胖是主要的2型糖尿病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控制饮食,过多的摄取食物常常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只要认真控制肥胖者的饮食,最好采用高纤维食品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就能使肥胖程度减轻,肥大的脂肪细胞缩小,则其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可以得到恢复,使机体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IDF认为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如健康饮食以及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减少60%的糖尿病发生危险。
此外,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对3234名患有葡萄糖耐量异常的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人分成三组,第一组改变其生活习性,如减肥和定时锻炼,第二组口服糖尿病药物,第三组则只服安慰剂。三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减肥的那组人群中,只有14%的人转变为2型糖尿病,口服糖尿病药物组中有11%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而服用安慰药的那组中则有29%的人转变为糖尿病。
一位著名的美国糖尿病专家说过,基因可以决定谁患糖尿病,但在患上糖尿病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变量,这个变量就是锻炼和饮食结构。一些有关的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控制体重可以推迟2型糖尿病的发生,从而也就避免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我国在大庆开展的为期6年的前瞻性研究也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增加体力活动,注意膳食平衡的干预措施6年间使糖耐量异常进展成为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6%。
但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并不足以阻止目前糖尿病的流行趋势。WHO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关于饮食,体力活动和健康全球战略的WHA55.23号决议指出: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方面合作,在创造环境,推动和鼓励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行为变化以便就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模式做出加强生命的积极决定方面具有核心作用。
值此世界糖尿病日之际我们希望唤起公众,卫生保健人员,政府决策者以及新闻媒体对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之间密切联系的关注。通过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糖尿病预防的目的。
相关文章